东北地区不同种源水曲柳遗传分化的研究
【摘要】:
论文以东北地区20个种源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为试验材料,应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这20个种源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首次建立了水曲柳SRAP-PCR反应系统,探讨了不同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了水曲柳试验地10年生幼林的生长性状和初步的种源选择。结论如下:
1.本研究对水曲柳SRAP-PCR反应系统进行L_(16)(4~5)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优化,确定了PCR的最佳反应系统。
2.本研究利用10对SRAP引物对水曲柳20个种源200个样本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共检测到14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04个,多态位点比率达到了73.24%,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位点有10.4个。
3.利用遗传多样性指数估算水曲柳20个种源遗传变异,得出Shannon指数变化范围为0.2989~0.5850之间,Nei指数变化范围为0.1946~0.3845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3474~1.6415。所有种源根据Nei指数排列的顺序与根据Shannon指数排列的顺序基本一致。
4.水曲柳种源内遗传分化较大,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00,基因流系数Nm为2.0002。表明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0.00%的变异存在种源间,而种源内的变异占80.00%。基因流系数大于1,说明水曲柳种源间有较高水平的基因流动。
5.构建了水曲柳20个种源间的遗传关系聚类图,其中带岭与东方红种源的遗传距离最大,而西丰与辉南种源的最小。种源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6.对水曲柳种源试验林20个种源10年生幼林进行生长性状调查,对所得数据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帽儿山种源试验林中,种源间生长性状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桦南、五常、沾河、帽儿山种源的生长量在较高水平,兴隆和湾甸子种源则较低。
7.对水曲柳种源的多样性指数和生长量经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种源间二者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桦南和五常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生长量均在较高水平,因此桦南和五常为此次种源选择的最佳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