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与开发研究

曾涛  
【摘要】: 湿地是人类生存发展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保障国家、全球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功能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自然综合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湿地的研究受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社会各届的关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和焦点。生态学、地理学、旅游学、遥感学、经济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加入,使之成为一个交叉学科。目前,各学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湿地功能,或者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湿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等方面。生态旅游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是湿地景观最重要、最合理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之一。 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尤其在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 本文以兴凯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调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调查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旅游图表法、聚类分析法、遥感技术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兴凯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及开发的研究,旨在对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1)建立了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标准。①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简称《标准》,以兴凯湖为例,依据湖泊湿地的特点,对《标准》中的资源分类进行了调整补充,建立分类释义表,共分为8个主类,22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建立了湖泊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并按此分类标准将兴凯湖115个旅游资源个体进行归类。②分析了兴凯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构成特点。结论为,生物景观资源类型(占标准类型的63.64%)、水域风光类型(占到标准类型43.75%)是兴凯湖湿地旅游资源的主体,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类型比例较大,人文景系资源潜力较大,非物质类资源亟待开发。从资源丰度上看,湿地主类资源齐全,亚类资源较多(占标准亚类的70.96%),资源基类覆盖面较广(占标准基类32.25%),在全国、全省属于旅游资源相对丰沛区域。 (2)对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①对兴凯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定性评价,概括出了其五大特点,即季节分明各具特色的四季景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景观、奇特的地质遗迹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冬季冰雪景观。②对兴凯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评价,运用了《标准》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将旅游资源普查中确定的115个资源单体进行分级,评出了五级资源6个,四级资源7个,三级资源16个,一级和二级资源42个,总计有71个资源为入级资源,占资源总数的61.74%。得出的结论为兴凯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大、类型齐、品质高,并月.具有原生态的特点。③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的权重,建立适应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运用此体系对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构建了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了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开发价值和湖泊湿地特色价值4个评价项目层指标,因素层设定21个评价因子,设立了分等定级的标准,并利用此体系对兴凯湖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评价的最终得分为75.35分,评价结果为优良,说明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3)对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①在对2001年9月25日、2004年6月5日和2007年6月14日TM遥感影像进行数据提取的基础上,分别对兴凯湖湿地的10种湿地景观类型,即林地、草甸、灌木、旱地、村镇、水田、水域、沼泽、未利用地和休闲地进行了湿地景观变化特征分析,从景观变化方面来看,研究区在2001-2007年间景观格局总体上趋于稳定,林地和未利用地受人为干扰逐渐增加,其中,灌木和沼泽景观分别减少了10124.46ha和11300.49ha,水田和休闲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5174.81ha和7044.3ha,水域作为主导景观,变化不大。②选取了2001年-2007年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S)、斑块面积标准差(PSSD)、斑块面积变异系数(PSCV)、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和平均形状指数(MSI)6种景观格局指数进行了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在景观指数分析方面看,水域景观的异质性低,景观较为完整,对兴凯湖地区景观有着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其它景观相比之下较为破碎,异质性高。水域的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在2001-2007年间变化不大,趋于平和。林地和未利用地近年来受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增大,草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开始变高,灌木景观变得更为复杂,更不规则。而沼泽景观受人为干扰加大,景观变得更为简单、规则。林地和未利用地景观向更加规则方向发展。③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兴凯湖湿地2010-2016年的景观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保持2001-2004年的干扰强度下,耕地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天然湿地和林地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它景观变化不大。④对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兴凯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是在自然驱动力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其中,由于气候变化造成了湿地水文变化,从而间接影响湿地景观格局,而人类对湿地的开发及经济驱动是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4)因地制宜制定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①对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归纳出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六大优势,五大劣势,四大机遇及三大威胁。②确定了开发六原则,并提出了努力将兴凯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的战略构想。③旅游产品布局上围绕“一弧六点”展开,确立了六大旅游景区,即以北大荒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当壁镇景区,以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及农家乐旅游为重点的莲花景区,以会议旅游和休闲度假湖滨旅游为重点的二闸景区,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湖滨旅游为主的金沙滩景区和以科考、探秘及边防体验为主的龙王庙景区。④通过游客市场调查,确定了产品开发的重点,即开发中要主打生态牌;要突出特色;坚持旅游项目多样性;交通先行及旅游服务网络化建设等。⑤制订了旅游产品策划的五大原则,并据此进行了四季旅游产品策划,提出12项生态旅游产品,春季的湿地观岛节,天鹅湖主题游,兴凯湖开湖游;夏季的百里金沙主题游,十里莲花游,渔歌唱晚游;秋季的白鱼宴主题游,湖畔“铁人”三项赛,金秋主题游;冬季的冰湖之旅,冰上汽车拉力赛及冬季渔猎游。⑥在生态旅游环境控制的研究上,提出了环境控制的五大原则,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及质量控制的重点,并提出了景区分级及景区资源分类的控制思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永昌;;提升安阳品位 开发旅游资源[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31期
2 刘亮亮;袁书琪;;试论旅游资源羡余现象[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刘立平;;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初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刘淑杰;;承德旅游资源特色数据库的构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邢立新;;长白山锦江峡谷景观成因及旅游资源[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6 李海军;;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路探析[J];丝绸之路;2011年14期
7 李松;;浅析苍溪云台山道教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黄钰钏;;试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理论;2011年20期
9 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
10 金丽娟;;论梁子湖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6期
11 李用俊;白林;;焦岗湖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12 董兴永;;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全力打造粤北旅游胜地[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13 郭海英;董杰;段艺芳;许玉凤;褚纪来;;聊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4 龚雅莉;;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资产化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15 莫付欢;;黄姚古镇旅游资源的美学阐释[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4期
16 胡素赟;;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艺海;2011年08期
17 周颖慧;;英山巧借丰富旅游资源 助推县域经济腾飞——专访英山县旅游局局长吴勇[J];湖北旅游;2011年04期
18 贡小妹;;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19 曹世奎;邹卓辉;;广东省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20 丁枢;;水利旅游资源分类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水利;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惠鹏;;开发汕头旅游资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2 欧家奇;;努力整合边海黄金旅游资源促进沿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宏;;淮扬菜文化与淮安旅游发展[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耀星;;浅议我国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5 朱竑;;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的构建——兼论同一区域同质旅游资源的开发[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董和金;;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利民;;基于生态环境安全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董照辉;;舒适性资源相关理论的探讨[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9 陈建勤;;扬州旅游资源评介与开发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10 胡同庆;;关于开发库车地区旅游资源的几个问题[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涛;兴凯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监测与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翁美英;关于以《内经》养生理论为指导开展台湾养生旅游的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莹;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军;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10 杨德爱;旅游与被旅游:大理“洋人街”由来及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律思考[D];云南大学;2010年
2 粟竹玲;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申涛;海南岛旅游交通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4 肇丹丹;西柏坡牡丹园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金安;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贺晓敏;现代旅游科技与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玉婷;旅游对黑龙江省赫哲族聚居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旅游开发与保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欧阳湘秦;基于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雪;舟山群岛旅游营销策略研究及实施方案[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10 李宁;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旅游小城镇休闲商业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彭颖;联合推介两地旅游资源[N];六盘水日报;2010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徐万佳;向天空要旅游资源[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实习记者 张景耿;挖掘金昌旅游资源的潜力[N];金昌日报;2010年
4 崔建中 郭建康 卜晓婷;多彩临江打造旅游大产业[N];长白山日报;2011年
5 崔建中 郭建康 卜晓婷;多彩临江玩转旅游大产业[N];吉林日报;2011年
6 记者 万川明;河南省旅游观光说明会在首尔精彩亮相[N];河南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马贺军 记者 解丽达;永清建设京津间最大旅游观光长廊[N];河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汪东平;东三省青睐我市旅游资源[N];九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义杰;深化互动,冀台旅游谋升级[N];河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苑竹 李扬 刘澜;“一城三带五区”画亮旅游大格局[N];保定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