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

王涛  
【摘要】: 目的:六味地黄丸(汤),原名地黄丸(汤),出于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决》,由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化裁而来。作为补阴剂的代表方之一,因其立法巧妙、适用病症广泛,成为近代方药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居诸补阴方剂之首。由于历史条件有限,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相对简单的临床经验总结和方药药理实验研究。对于六味地黄丸(汤)类方主治范围的多样性,却有许多基本问题未正面回答,即六味地黄丸类方在诸多疑难杂症中的广泛应用和卓越疗效,究竟是依据中医怎样的治疗机制与发病机理;面对六味地黄丸立方后近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如何从理论高度去认识、总结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方证的灵活辨治和应用范围;现行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和指导临床应用以开拓新的主治领域。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对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对古今医家所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从理论高度,根据辨证论治的要求,加以系统梳理与总结。 方法:依照中医研究必须将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古今研究资料丰富和临床取效病例广泛的优势,以经典证治为起点,方证分类问题为线索,古今文献为依据,临床疗效为准绳,证治规律为主导,从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的相关医案角度切入,对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丰富的证治经验,从病位、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组方配伍药物等方面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的大致趋势,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划定本类方剂的证治分类和主次关系,最后将临床证治分类结果与相关文献理论相互印证。在深入分析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对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繁杂多样的证治类型加以广泛沟通和系统归类。 结果:通过对所集629个医案证候表现、全部药物及加用药物的频数、聚类、因子等数理统计分析,将统计学原理与中医理论结合,得到 结果如下, 1.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方证可分为7个聚类组,分别为肝肾阴虚类;肾阴亏虚类;阳虚水泛类;气阴两虚,津液受伤类;肺肾阴虚类;心脾肾阳虚类;虚热内盛类。本类方证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公因子组,按照其累计贡献率排序,依次为肾阴亏虚类、肝肾不和、肾阳气亏虚、肺肾不足、心肾不交、脾肾亏虚。 2.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用药的药性特点为寒性药、温性药和平性药最多(占累计频次的95.50%);热性药和凉性药较少(占累计频次的4.50%)。归经特点为五脏的累计频次最多(占累计频次的93.38%,其中肾出现频次最多,占累计频次的35.30%,肝次之,占累计频次的18.34%,心、脾再次之,分别占累计频次的15.12%和14.66%,肺较少,占累计频次的9.97%),同属六腑的膀胱、胃、胆最少(占全部累计频次的6.62%,其中膀胱相对最多,为4.18%)。 3.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加用药物治则可分为12个聚类组,分别为清热养阴,滋水涵木类;养阴清热,敛肺生津类;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类;补肾固精,收涩止遗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类;补助肾阳,填精益髓类;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类;补益元气类;理气行滞类;涩精止遗,镇惊安神类;养心安神类;交通心肾类。加用药物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公因子组,按照其累计贡献率排序,依次为滋补肾阴,涩精止遗组、补益肝肾组、温补肾阳,利水通淋组、清心安神组、补益脾肾组、滋补肺肾组。 结论:通过对地黄丸及其类方的相关证治经验的综述和数理统计结果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地黄丸及其类方方证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高体虚、久病伤正、情志内伤、劳逸失度; 2.地黄丸类方方证的证治分类框架,包括辨证分类及辨证要点、论治分类及论治要点。 3.地黄丸及其类方适应症具有多元性、地黄丸“滋阴补肾”法有兼容性、肾气丸类方证在本研究中属六味地黄丸类方的组成部分、地黄丸类方应以六味地黄丸为核心; 4.地黄丸类方方剂选药的药性特点为多用寒、温、平,配用凉热,药味特点为重用甘味,淡,苦,酸涩咸并举,佐以辛味,地黄丸类方方证的病位规律为多见五脏,以肾为本,肝次之,兼有心脾,少有肺;少见六腑,偶有膀胱、胃,少有余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重明;汪自源;;《金匮要略》调治脾胃病方证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年08期
2 曲夷;;试论《伤寒论》方证权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李乃桂;;从方证论《伤寒论》体质类型[J];山东中医杂志;2008年06期
4 樊旭升;;定经汤应用心得[J];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3期
5 曹灵勇;;栝蒌瞿麦丸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6 王付;《方剂学》表里双解剂方证辨析[J];现代中医药;1997年06期
7 李瑞,尹英杰,林殷,鲁兆麟;中医方证客观化研究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陈志刚;;六经辨证治喘证[J];光明中医;2009年03期
9 赵鸣芳;经方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上)[J];江苏中医;2000年09期
10 王静敏;刘宏敏;李国臣;;试析仲景五苓散方证的内涵实质[J];河南中医;2007年11期
11 刘芳;谢鸣;朱丽瑶;;乌梅丸现代主治病证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年04期
12 石历闻;温胆汤类方的源流、方证及加减规律探讨[J];江苏中医;2001年01期
13 赵艺亭;;运用方证理论指导治疗肺心病顽固水肿医案二则[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12期
14 刘观涛;;疗效大增的奥秘:“方证是辨证的尖端!”[J];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1期
15 赵国平;钱三旗;陆婷婷;;小柴胡汤方证辨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10期
16 王春勇;;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临证探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8年04期
17 王醊恩;杨毅;;大青龙汤新释[J];光明中医;2010年08期
18 杨文成;;《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剖析[J];江苏中医药;2011年01期
19 岳滢滢;;清燥救肺汤的方源、方证及临床扩展应用探析[J];光明中医;2011年09期
20 辛智科;;《伤寒论》方证治法用药规律[J];中医药通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关于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振丽;宋志前;王淳;王超;;方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岳广欣;张玲;卢贺起;;应激反应阶段与中医方证的演变[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司富春;马青;;关于《伤寒论》中方证的一点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姚建平;赵厚睿;郑湘瑞;;论方证之“证”的特点[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农银;;仲景四逆汤方证理论探析[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方证对应的诊断学基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成;刘平;孙明瑜;刘成海;王磊;都广礼;慕永平;龙爱华;;茵陈蒿汤、黄芪汤阻抑大鼠DMN肝硬化形成的作用特点研究[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小可;王阶;;人参汤方证病机释微[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储亚庚;顾建国;乔天渊;乔慧洁;邬渊敏;徐正;潘林福;;中医方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欧阳卫权;;经方辨治皮肤病临证思路浅谈[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孛立甲;利用MYSQL数据库探讨相关眼底病方证沿革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班康德(Dan Bensky);《伤寒论》六经病证脉象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3 苏愉仁;基于逻辑的《金匮要略》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孙晓峰;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陶方泽;小柴胡汤类方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汤尔群;基于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伤寒论》方证知识挖掘[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苏冠宇;基于脏象理论探讨阈下抑郁逍遥丸及归脾丸简易方证诊断表之构建[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陈明;桂枝汤及其加减方方证数据挖掘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韩玉强;肾气丸方证相应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马明越;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杂病论》小柴胡类方方证规律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圣容;基于方证的症状与证素关系的量化分析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高亮;基于方证相应学说的《伤寒论》方证整理与因机证治初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周盼盼;基于方证相应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证治规律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4 宋佳;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杨辉;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建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吴明兴;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林晓航;方证数据挖掘分析对腰腿痛辩证用药规律的探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郭瑨;基于信念修正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逻辑刻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苏战豹;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方令;张仲景柴胡剂药证方证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希恕经方传真研究会 马家驹 陈建国 陶有强;辨方证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金钥匙[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辨析[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冯世纶;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鲍艳举;研究方证的一部力作[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辨方证不同于辨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张文选;辨方证是高层次的辨证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中日友好医院 冯世纶;理法相应识方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熊兴江;射干麻黄汤方证特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冯世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考[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王阶 指导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四逆散方证特征的体悟[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