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摘要】:洋金花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又名曼陀罗花、风茄花、山茄子、大颠茄和白花曼陀罗等。洋金花生理活性较强,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十分广泛。《中国药典》2005版记载其性味辛、温,有小毒;具平喘止咳、镇痛解痉、麻醉之功效。近年来临床应用洋金花制剂治疗银屑病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对洋金花中治疗银屑病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确定洋金花中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并深入阐明有效部位中的活性成分,对洋金花50%EtOH提取组分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和化学成分研究。
本文首次从病理环节入手,进行了抗炎、抗瘙痒、抗增殖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洋金花50%EtOH提取组分制成的洋金花胶囊具有抗炎、抗皮肤瘙痒、促进皮肤鳞片角化、抗过敏、对抗有丝分裂数等药理作用,其对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免疫无明显影响。首次确定了洋金花50%EtOH提取组分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
本文对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有效部位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研究。通过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和HPLC等手段,分离出58个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1H-~1HCOSY、~1H-~(13)CCOSY、HMBC和NOESY等1D及2D-NMR波谱学测试技术,并结合ESI-MS、FAB-MS等质谱,鉴定了4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有25个醉茄内酯类化合物、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倍半萜类化合物,7个芳香族类化合物。在这40个化合物中,确定有17个醉茄内酯类化合物和2个酰胺类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另有15个化合物在该植物中首次发现。19个新化合物分别被命名为洋金花素A(5α,12β,15β-trihydroxy-6α,7α-ep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洋金花素B(5α,6β,15β,21-tetrahydroxy-(20R,22R)-1-oxo-witha-24-enolide)、洋金花素C(5α,6β,12β,21-tetrahydroxy-27-O-methyl-(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洋金花素D(5α,6β,12β,21-tetrahydroxy-(20R,22R)-1-oxo-witha-24-enolide)、洋金花素E(5α,6β,12β,21-tetrahydr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洋金花素F(5α,6β,12β-trihydroxy-27-methoxy-21,24-epoxy-(20S,22R,25S)-1-oxo-witha-2-enolide)、洋金花素G(5α,6β,12β,27-tetrahydroxy-21,24-epoxy-(20S,22R,25S)-1-oxo-witha-2-enolide)、洋金花素H[E-1,10-seco-6β,12β,27-trihydroxy-(20R,22R)-witha-3,5,24-trieno-lide-1-acid]。洋金花苷B(5α,27-dihydroxy-6α,7α-ep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27-O-β-D-glucopyranoside)、洋金花苷C(5α,12β,27-trihydroxy-6α,7α-ep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27-O-β-D-glucopyranoside)、洋金花苷D(5α,6α,7β,27-tetrahydr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27-O-β-D-glucopyranoside)、洋金花苷E(5α,6β,7α,27-tetrahydr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27-O-β-D-glucopyranoside)、洋金花苷F(5α,6β,7α,12β,27-pentahydroxy-(20R,22R)-1-oxowitha-2,24-dienolide-27-O-β—glucopyranoside)、
|
|
|
|
1 |
康洁,陈若芸,于德泉;厚果崖豆藤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3年03期 |
2 |
严小红,宋国强,刘松柏,郭跃伟;南海海绵Spirastrella purpurea Lamarck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03年04期 |
3 |
任连杰,果德安;海燕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年02期 |
4 |
滑艳,何荔,汪汉卿;香青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4年02期 |
5 |
彭芳芝,杨靖华,戴云,赵静峰,罗士德,李良;西域旌节花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年06期 |
6 |
范明松,叶冠,黄成钢;薜荔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07期 |
7 |
任启生;余雄英;宋新荣;陈黄实;;山海螺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年12期 |
8 |
戚进;陈纪军;屠莹;陈露;余伯阳;;非洲植物药魔鬼爪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2期 |
9 |
杨子娟;郑毅男;向兰;;马齿苋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7年10期 |
10 |
李香梅;李铣;王金辉;;Pandanus conoideus Lamk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7年12期 |
11 |
袁玲;吉腾飞;王爱国;杨建波;苏亚伦;;洋葱籽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8年02期 |
12 |
张义平;陈鸿雁;程伟贤;冯宇;唐智杰;杨丽君;;云南丽江丹参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8年02期 |
13 |
章江丽;庄晓伟;陈顺伟;潘炘;蒋应梯;;山核桃等3种果蓬化学成分分析和利用评价的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年06期 |
14 |
曾立;杨林;周效思;朱琪;;瑶药葫芦钻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
15 |
胡静;杨斌;孙见凡;雷辉;刘永宏;;南海软海绵Halichondria sp.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
16 |
杜子伟;刘劲松;吴培云;何其伟;项晨;王刚;;厚蜂窝菌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2年07期 |
17 |
王知斌;梁军;夏永刚;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八仙花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年05期 |
18 |
李文静;洪博;赵春杰;;萝芙木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药房;2013年03期 |
19 |
刘玉梅;张家俊;;黄草石斛化学成分研究[J];北方药学;2013年08期 |
20 |
林本青;刘媛;夏超;樊明;东鸿鑫;石金城;;遍地金的化学成分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3年05期 |
|
|
|
|
|
1 |
周倩;孙立立;戴衍朋;石典花;;炮制对甘草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
2 |
袁晓艳;肖红斌;杜昱光;;菊芋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3 |
牛耀虎;丁永辉;王兰霞;李士博;张艳明;;超微粉碎对当归中基本化学成分溶出的影响[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丁希飞;冯煦;王鸣;孙浩;赵友谊;袁昌齐;;中药独活化学成分的研究[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5 |
李玖慧;陈光英;韩长日;宋鑫明;;青梅茎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6 |
李倩;冯卫生;郑晓珂;;吊石苣苔的化学成分研究[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7 |
王波;戴畅;刘屏;;回心草化学成分研究(Ⅲ)[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陆亚男;屠鹏飞;;莿柊茎的化学成分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9 |
张兴;梅文莉;戴好富;;槟榔果实化学成分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
10 |
李丹丹;郑晓珂;颜慧;李孟;王小兰;冯卫生;;土元胡化学成分研究[A];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