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红豆杉枝叶中黄酮类成分富集工艺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东北红豆杉枝叶为原料,对黄酮类成分的富集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建立了东北红豆杉枝叶中总黄酮类成分和指标性成分—芦丁的含量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总黄酮含量及转移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和富集工艺,使提取物中的总黄酮的含量达到为52.57%,芦丁的含量为4.84%,提取物的终产率为7.01%。确定的提取富集工艺如下:东北红豆杉枝叶粉末→70%乙醇回流提取lhr→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水洗→70%乙醇洗脱→浓缩干燥得总黄酮提取物。
同时,建立了稳定工艺条件下的提取物3D-HPLC指纹图谱,标示了12个共有峰。10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9以上,表明富集工艺稳定可控,可为相关的药效研究提供质量均一的供试品。东北红豆杉枝叶总黄酮提取物指纹图谱的构建,亦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本研究填补了东北红豆杉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并为下一步的药效学研究和红豆杉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
|
|
1 |
;植物黄金——红豆杉[J];绿色视野;2006年10期 |
2 |
肖国勇,林炳昌,马子都;从东北红豆杉树叶中提取紫杉醇的过程分析[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3 |
元英进,那平,胡宗定,王道宾,何炳林;东北红豆杉提取物吸附法脱色的初步探讨[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4年06期 |
4 |
孙剑秋,朱红标,刘晓兰,平文祥,周东坡,杨德柱;东北红豆杉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5 |
王丽艳;蒙晓茜;邢凤兰;邓启刚;安东正義;;日本东北红豆杉枝化学成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6 |
何秋云;杨志伟;王挥;潘莹瑛;黄山;;马铃薯浸渍富集γ-氨基丁酸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08期 |
7 |
朱吕会;崔岩;白索柱;;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8 |
尹德明;葛志强;元英进;;固定化对红豆杉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和紫杉醇合成的动态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
9 |
阎家麒,刘虹,王九一,赵敏;东北红豆杉原料中紫杉醇的提取及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年10期 |
10 |
吴倩,何克江,杨义,王正平,杨凌;紫杉醇初分离工艺中的除杂方法比较[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
11 |
聂凡;;用东北红豆杉培养细胞的原生质体高效生产紫杉醇[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年03期 |
12 |
元英进,胡国武,王传贵,景莹,周永洽,申泮文;镧、铈对红豆杉细胞生长及紫杉醇合成与释放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1998年01期 |
13 |
王金兰,邢凤兰,孙振国,张树军;紫杉宁5-肉桂酰基选择性水解反应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3年02期 |
14 |
饶璐;;新型自补剂的配制[J];科技信息;1996年06期 |
15 |
;国内简讯[J];林产化工通讯;2005年04期 |
16 |
雒丽娜;董慧茹;张建军;徐采霞;刘开录;赵京城;;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法分离提纯东北红豆杉中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
17 |
张佐玉,张喜;紫杉醇抗癌药物的开发和快速生产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年08期 |
18 |
王雪青,元英进;乙醇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毒性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
19 |
;综合信息[J];林产工业;2005年01期 |
20 |
周浩然,王佳祥,梁淑敏,彭丽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生东北红豆杉浸膏中紫杉醇的含量[J];化学与粘合;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