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ggin结构铝钨多酸盐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多金属氧酸盐在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催化、纳米技术、化学传感、生物化学、医药化学、废物降解等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许多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被合成,但以金属铝为杂原子的多金属氧簇却报道较少。而[Al W_(12)O_(40)]~(5-)表面有更高的电荷密度,更容易被修饰形成多功能复合材料。因此,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12种新颖的Keggin结构铝钨多金属氧酸盐,通过元素组成分析和TG分析确定了合成化合物的分子式,利用IR、固体UV、XRD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合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u(en)(bipy)(H_2O)]_2[Al W_(12)O_(40)]·H_3O·H_2O(1)[Zn(bipy)_3]_3[{Zn(H_2O)(bipy)_2}{Al W_(12)O_(40)}]_2(2)[Ni(bipy)_3]_3[{Ni(H_2O)(bipy)_2}{AlW_(12)O_(40)}]_2(3)[Ag(bipy)_2]_8[{Ag(bipy)}{AlW_(12)O_(40)}]_2(4)[Cd(bipy)_3]_2[AlW_(12)O_(40)]·H_3O(5)[Fe(bipy)_3]_2[HAl W_(12)O_(40)](6)[Cu(phen)_2]_2[HAl W_(12)O_(40)](7)[Zn(phen)_3]_2[HAlW_(12)O_(40)]·4H_2O(8)[Ag_6(H_2bim)_5(Hbim)][AlW_(12)O_(40)]·4H_2O(9)[Ag(bpy)][{Ag(bpy)}_2(H_2Al W_(12)O_(40))]?H_2O(10)[{Cu(bpy)}_3(H_2Al W_(12)O_(40))]?H_2O(11)[{Ag_5(pz)_7}{AlW_(12)O_(40)}]·4H_2O(12)(en=ethanediamine,bipy=2,2′-bipyridine,bpy=4,4′-bipyridine,phen=1,10-phenanthroline,H_2bim=2,2'-bisimidazole,pz=pyrazine)X-射线单晶衍射对合成的十二种化合物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12都是以[Al W_(12)O_(40)]~(5-)为结构单元的配合物。化合物1是由en和2,2’-bipy双配体进行修饰的,每个[Al W_(12)O_(40)]~(5-)聚阴离子与[Cu(en)(bipy)(H_2O)]~(2+)单元通过超分子作用连接起来形成一维、二维和三维结构。化合物2和3为同构化合物,每个[AlW_(12)O_(40)]~(5-)簇通过端氧与[X(H_2O)(bipy)_2]~(2+)(X=Zn,Ni)片段配位形成[X(bipy)_2(H_2O){Al W_(12)O_(40)}]~(3-)(X=Zn,Ni)阴离子,并通过超分子作用形成一维结构,相邻的两个“双链单元”通过[X(bpy)_3]~(2+)(X=Zn,Ni)片段连接形成二维面结构,进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在化合物4中,[{Ag(bipy)}{AlW_(12)O_(40)}]~(4-)结构片段通过超分子和氢键作用与[Ag(bipy)_2]~+相连形成类似“蝴蝶”的一维结构和类似“铜钱”的二维结构。化合物5-6具有相似的结构,是由[Al W_(12)O_(40)]~(5-)簇阴离子与2个[M(2,2′-bipy)_3]~(2+)(M=Fe,Cd)构成超分子结构。化合物7-8是由phen配体修饰的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单元都是由一个[Al W_(12)O_(40)]~(5-)聚阴离子和一个过渡金属抗衡离子构成,相邻的结构单元通过超分子作用形成二维、三维结构。在化合物9中,6个Ag~+与6个联咪唑组成一个波浪形的银簇,多酸球被四个银簇包裹通过超分子和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和三维结构。化合物10-11具有相似的“三链带”结构,但配位方式不同:化合物10的[AlW_(12)O_(40)]~(5-)簇阴离子是通过对称位上的两个氧原子与Ag~+配位,相邻的一维链与中间抗衡离子链{Ag(bpy)}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平面;化合物11的[AlW_(12)O_(40)]~(5-)是作为三齿配体,通过相邻的两个端氧及中间的一个桥氧分别与Cu~+相连,并通过超分子作用形成二维结构。化合物12是首例基于三重穿插Ag-pz配合物网状结构的三维主客体化合物,其中Y形的Ag1-pz部分通过与Ag2-pz四面体共用pz悬挂在环上,二维层通过这个连接单元延伸成具有(10~3·12~3)(10~3)(10)_2(12~2·14)拓扑结构的三重穿插Ag-pz网状结构,{AlW_(12)O_(40)}作为无机“客体”单元被囊括在Ag-pz网状结构的孔道中,形成一个复杂的POMOF三维网状结构。通过循环伏安测试了合成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对H_2O_2的电催化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1-12均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催化性质。以合成化合物为催化剂,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对罗明丹B(RhB)、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12对RhB、MB和MO均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此外,合成化合物的阻抗测试表明,其质子传导符合Vehicle机理。
|
|
|
|
1 |
贺丙飞;韩生;蔺华林;李克健;;煤超分子结构及研究方法进展[J];煤炭技术;2014年05期 |
2 |
曾凡桂,张通,王三跃,谢克昌;煤超分子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
3 |
董纪震,沈淦清,蒋益民;热处理对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结构和染色性的影响——第2报 热处理对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J];合成纤维;1988年03期 |
4 |
松蒲保;赵长英;;开发生物单元的线索——超分子柔结构[J];河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
5 |
计剑;;超分子研讨前沿:动力学和自适应[J];国际学术动态;2013年05期 |
6 |
冯榕荫;高聚物中超分子结构的研究[J];塑料科技;1980年04期 |
7 |
咸文淑;纤维的超分子结构与力学性质[J];合成纤维;1981年04期 |
8 |
康海霞;郭文博;傅玉琴;刘广臻;;一种新型超分子的合成及其表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
9 |
蔡秀琴;;基于杯[4]芳烃基超分子凝胶组装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8年09期 |
10 |
任玲玲,何静,EVANS David G.,段雪;谷氨酸柱撑水滑石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插层组装[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1期 |
11 |
计剑;;超分子科学成为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桥梁[J];国际学术动态;2006年01期 |
12 |
许长安;;煤的超分子结构与煤尘致病作用的特点[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1期 |
13 |
周成飞;;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18年03期 |
14 |
景宜,尤纪雪,吴淑芳,徐勇;纤维素酶系组成对二次纤维超分子结构形态的影响1[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4年03期 |
15 |
刘翠娟;慎爱民;杨治伟;王旭;沙靖全;吕玉光;;甲氨蝶呤柱撑水滑石超分子结构层柱材料的插层组装[J];分子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16 |
刘继华;尹承佾;于凤英;贾景农;边栋材;;略论超分子结构与纤维强度的关系[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1年08期 |
17 |
周成飞;;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17年04期 |
18 |
张万举;邹水香;李莲;汤雨朦;陈砚美;;锌(Ⅱ)配合物超分子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1期 |
19 |
刘继华,尹承佾,于凤英,贾景农,边栋材;外源激素对棉纤维超分子结构及纤维强度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4年01期 |
20 |
Э.П.Высоцкая;倪宜平;;聚酯长丝的染料得色量与其超分子结构的关系[J];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三废治理分册);198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