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广泛关注,是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给各个国家的气候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也因此改变。我国设定的2020年碳排放目标已经在2018年时提前完成,二氧化碳已经实现了缓慢增长,然而在2020年9月,我国向全世界做出庄严承诺,要争取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中,我国政府已经很清楚表示了未来中国要建立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达到峰值之后开始稳中有降。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发展重工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为各个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所以单纯限制碳排放量高的产业,鼓励碳排放量低的产业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碳排放的压力,但是也可能会造成经济发展结构的失衡,让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本不发达的黑龙江省雪上加霜,最终会使整个经济发展出现下滑。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时要考虑多方因素,既要考虑环境因素,又要重视经济因素,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分析碳排放强度的问题,有利于引入产业这个重要因素,对制定限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将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出黑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将碳排放量和GDP作为约束条件,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同时考虑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向。本文研究得出:第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碳排放量主要是第二产业产生的,煤炭仍然是其所消耗的主要能源,通过对第二、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第二,在对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要了解各类产业的发展情况,运用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黑龙江省需要重点发展12个产业,限制8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的调整,能够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完成“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