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纤VISAR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干涉测速技术为传统速度测试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激光干涉测速技术先后经历了VISAR干涉仪(Velocity Interferometer System For Any Reflector)、F-P干涉仪(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白光干涉仪、全光纤VISAR干涉仪(all-Fiber Velocity Interferometer System For Any Reflector)等不同阶段的研究。现今,全光纤VISAR技术由于其结构紧凑,光源相干程度低、调试简单、测量范围广、精度高等优点已成为了非接触速度测量技术的主流。
针对瞬态测量的需要,以解决冲击波作用下的靶向自由面速度测试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对全光纤VISAR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软、硬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若干测试领域中,文章的主要创新有:
1.在光路结构中引入3×3光纤耦合器和直流检测端,其作用是消除回光扰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为数字示波器提供外触发信号从而获取完整的干涉条纹。
2.针对测试环境需求,设计了抗偏转、高回光效率的光收发透镜组:中心波长1310nm,孔径14mm,焦距26mm,可测量范围50mm-2000mm,理论回光效率在70%以上。
3.在干涉条纹软件处理中,解决了光强扰动信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条纹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4.通过对振动台的加速度测试,并对比标准加速度计测量结果,首次在实践中验证了全光纤VISAR系统的测试准确性及可测量频率范围较广的特点。
5.实现了全光纤VISAR技术在冲击波作用下的靶向自由而速度测试,实验在强扰动下实现较长时间测量(200μs),这在国内外几乎没有相关报道。
6.首次将全光纤VISAR技术应用于飞片高速测量中,但由于实验时数字示波器的限制及系统回光效率较低等原因,出现了欠采样、条纹丢失及信噪比较差的情况,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但实验仍然获得飞片的飞行过程。
文章的结构为:
第一章:介绍常见非接触速度测试的几种方法,并通过对比证明了激光干涉测速技术的先进性。回顾了激光干涉测速技术40年的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代表性的介绍了迈克尔逊干涉仪、VISAR干涉仪和白光干涉仪的构造与原理,尤其就系统带宽和光源相干长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其做为速度测量工具的优劣。
第二章:全光纤VISAR实验光路是在L.LEVIN所设计的光路基础上,添加直流检测端、光收发装置及使用两个3×3光纤耦合器而构成的。该改进型光路更有利于全光纤VISAR的通用性与稳定性。文章系统中所涉及的所有元件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重点提出了回光扰动明显的非稳态条纹软件处理与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光强软件归零、消除回光扰动、高阶滤波、信号归一化等处理手段来提取较为稳定的干涉条纹,并采用相位还原的方式获取信号的相位差,求得所测信号的速度值。
第四章:本章节共记录了四个实验:振动台振动测量实验、加速度定标实验、冲击波速度测试与飞片速度测试。上述实验全部是在全光纤VISAR系统应用第一线完成的,为进一步研究全光纤速度传感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
|
|
1 |
彭其先,谭华,王为,李学梅,王悟,胡力,叶昆珍,刘国祥,郑胜才;全光纤VISAR在动高压中的测量技术探索[J];高压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
2 |
彭其先,马如超,李泽仁,刘俊,刘元坤,邓向阳;光纤带宽特性对VISAR测试影响的分析[J];高压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3 |
马云,胡绍楼,汪小松,陈宏,李加波;样品-窗口界面运动速度的VISAR测试技术[J];高压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4 |
彭其先,马如超,刘俊,李泽仁,王海霞,赵龙;VISAR测试技术研究炸药反应区厚度[J];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3年01期 |
5 |
翁继东,谭华,陈金宝,贾波,胡绍楼,马云,王翔;光纤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系统在高压物理中的应用[J];高压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6 |
陈光华;对激光干涉测速中信号丢失现象的分析[J];爆炸与冲击;2004年05期 |
7 |
王德田;彭其先;刘俊;蒙建华;刘寿先;陈光华;刘乔;邓向阳;;激光干涉测速技术在内弹道弹丸速度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11年02期 |
8 |
袁树云;彭其先;虞德水;刘俊;马冬莉;;多点双灵敏度VISAR测爆轰驱动金属飞层自由面速度[J];爆轰波与冲击波;2005年03期 |
9 |
彭晓世;刘慎业;安竹;蒋小华;;用于激光驱动冲击波诊断的成像型VISAR设计[J];光学仪器;2008年01期 |
10 |
虞德水;赵锋;谭多望;彭其先;方青;;JOB-9003和JB-9014炸药平面爆轰驱动飞片的对比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6年02期 |
11 |
孙占峰;李庆忠;孙学林;吴建华;汤铁钢;;标准圆筒试验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12 |
齐文博;闫亚东;陈良益;何俊华;;VISAR准零程差调试方法研究[J];应用光学;2009年05期 |
13 |
马冬莉;马如超;;VISAR静态干涉条纹分析[J];爆轰波与冲击波;2004年01期 |
14 |
胡建波;谭华;俞宇颖;戴诚达;冉宪文;;铝的动态屈服强度测量及再加载弹性前驱波的形成机理分析[J];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
15 |
马云;张林;彭其先;王翔;李剑峰;蔡灵仓;李加波;汪小松;翁继东;陈宏;;VISAR条纹常数的检测方法[J];高压物理学报;2008年04期 |
16 |
张小强,周昕,胡绍楼;全光纤VISAR系统中色散问题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7 |
张江跃,谭华,虞吉林;双屈服法测定93W合金的屈服强度[J];高压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18 |
陈光华,李泽仁,刘元坤,马如超,刘俊;用双灵敏度VISAR测量铜飞片自由面速度[J];高压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
19 |
何碧,蒋小华,李泽仁,彭其先,何松伟,刘乔,邓向阳,龙新平,冯长根;用双灵敏度VISAR测试爆炸箔起爆器的飞片速度[J];爆炸与冲击;2005年01期 |
20 |
马云;汪小松;李欣竹;张汉钊;胡绍楼;李加波;陈宏;翁继东;;ASAY膜法测量微物质喷射总质量不确定度的初步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