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不锈钢微观组织演变与腐蚀性能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两大方面开展: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温氧化,以及奥氏体和双相不锈钢的局部腐蚀。
铁素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腐蚀和应力腐蚀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和优良的性价比,因此在高温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在高温环境下,铁素体不锈钢能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氧化膜而增加其抗高温氧化性能。然而,在高温水汽环境下使用会改变氧化膜的形成机制并且加速材料氧化速率,而最终导致保护性的氧化膜破裂而失效,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其水汽环境下的氧化机制。给实际应用和新型钢种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首次在国内成功建立水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二次离子质谱(SIMS)深入研究铁素体在水汽环境下的氧化机制:氧化膜主要由金属元素向外扩散氧化形成,但还存在少量水分子扩散进入参与氧化;同时,进一步研究添加元素Nb和Ti对氧化的影响,得出结论:Nb元素的单独添加,会增加430SS的氧化速率,然而复合添加Nb和Ti则能有效降低氧化速率。
奥氏体和双相不锈钢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往往会因为不适当的热处理和焊接等导致二次相的析出,如:碳化物、氮化物、σ、χ和R等等,而导致腐蚀更容易发生,最终导致材料失效。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合金成分与热处理制度(高温固溶和中温时效敏化)对双相不锈钢微观结构演变及其耐局部腐蚀能力的影响,得出典型双相不锈钢的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原则,为新型双相不锈钢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双相不锈钢是较复杂的体系,它包含有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因此,首先从简单体系出发,研究理解单相奥氏体不锈钢的腐蚀发生机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采用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回扫方法(DL-EPR)研究理解单相奥氏体AISI 301B和301S在500-900℃温度区间时效处理不同时间的晶间腐蚀演变情况,并绘制出温度-时间-敏感性曲线。通过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得到碳化物析出形态、位置以及与晶间腐蚀敏感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碳化物的形核、长大和贫铬区的演变情况,提出AISI 301B和301S奥氏体不锈钢整个晶间腐蚀发生过程的理论模型和相应预防晶间腐蚀的措施。研究得出碳化物的析出导致周边形成贫Cr区是晶间腐蚀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301B的含碳量低于301S,因此其抗晶间腐蚀性能也更优;301B和301S不锈钢的鼻尖温度都为800℃,在低温下析出碳化物占主导,高温下Cr元素在晶界处的重新分布(再愈合)占主导;最后提出三项预防晶间腐蚀措施,及降低体系含碳量、添加有益合金元素如:Nb, Ti等等和控制碳化物沉淀的部位和比例。
在理解单相奥氏体晶间腐蚀基础上,对复杂体系双相不锈钢开展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对DL-EPR方法进行优化,首次建立针对双相不锈钢的DL-EPR电化学方法;应用DL-EPR方法分析析出相动力学、贫铬区演变以及选择性腐蚀敏感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首次采用微区电化学扫描(SECM)进一步研究双相不锈钢微观局部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得出DL-EPR的最优化条件是:溶液介质为2mol/L H2SO4+lmol/L HCl,扫描速率为1.66mV/s,溶液温度为30℃;双相不锈钢选择性腐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6相的析出,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腐蚀敏感性增加直到24小时之后出现“再愈合”现象;最后,成功采用SECM电化学方法测得不同区域的微区电化学特性,表面活性区域奥氏体的K0为0.009cm s一,非活性区域铁素体和。的Ko为0.056 cm s-1。
|
|
|
|
1 |
秦紫瑞,吴晓光;新型低铬镍高硅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及其腐蚀行为研究[J];钢铁研究;1996年06期 |
2 |
秦紫瑞,李隆盛,贾克力,刘美云,郭珊;耐硫酸及其盐腐蚀的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研究[J];硫酸工业;1996年04期 |
3 |
孔庆颐;双相不锈钢在盐化工业上的应用[J];中国井矿盐;1998年05期 |
4 |
舒先进,张淑琴,宋志刚;00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热加工性能的试验研究[J];钢管;2004年06期 |
5 |
邢益标;;双相不锈钢及不锈复合钢管在制浆造纸设备上的应用[J];轻工机械;1990年01期 |
6 |
张京海;双相不锈钢焊接技术状况[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5年05期 |
7 |
秦紫瑞,王君涛,郭珊,高文华;耐海水泵用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研究[J];化工机械;1996年06期 |
8 |
宋少华;00Cr25Ni6Mo3WCuN钢封头的成形[J];化工装备技术;1997年04期 |
9 |
王冰,董剑;双相不锈钢细丝的开发[J];国外金属热处理;2000年02期 |
10 |
邵羽,冯均富;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生产裂纹浅析[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5年01期 |
11 |
陈坚;;SAF2205双相不锈钢冷却管束的焊接[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8年08期 |
12 |
袁宝林;;双相不锈钢中γ和α相对腐蚀开裂敏感性的影响[J];上海金属;1988年01期 |
13 |
王玉砚;;双相不锈钢超塑性的变形机构[J];特殊钢;1988年01期 |
14 |
宁日;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J];材料导报;1990年04期 |
15 |
文凡;新型超塑性双相不锈钢板[J];钢铁研究学报;1991年01期 |
16 |
吴起白;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热脆性[J];工业工程;1994年04期 |
17 |
张天成,姜晓霞,路新春,李诗卓;双相不锈钢在H_2SO_4+NaCl介质中的腐蚀磨损[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4年04期 |
18 |
姜世振,吴玖,韩俊媛,张宝林,童德清;双相不锈钢热塑性的研究[J];钢铁;1995年07期 |
19 |
龙晋明,樊爱民;固溶和时效处理对稀土双相不锈钢组织及相成分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1997年01期 |
20 |
孙文山,丁桂荣,冯建中,高亮,侯孝礼,董进华,孙吉根,张享云;新型稀土双相不锈钢SG52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硫酸工业;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