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

刘瑞明  
【摘要】:这是一项旨在探索国有企业拖累经济增长可能途径的研究。在我们看来,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二是由这种效率损失进一步带来的其他效率损失。传统观点强调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而忽略了第二种效率损失。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忽略使得人们在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认识方面受到了限制,也使得人们难以回答改革中诸多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的意图就是重新界定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内涵,探索国有企业损害经济增长的可能途径,为诸多的改革现象提供逻辑一致的解释,从而拓展人们的认识,并且纠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国有企业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低效率特征已经被大量文献所证实,为了维护低效率国有企业的生存,政府一直在提供种类繁多的保护和救助措施。这些保护和救助措施使得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效应。本文的主旨在于回答“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这一问题。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基于事实观察梳理出国有企业拖累经济增长的五条途径:第一,软预算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会发生道德风险导致效率低下,并挤出税收和公共服务,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拖累,最终损害整体经济发展;第二,为了对无效率的国有企业进行隐性补贴,从而维持其生存,中国施行了损害经济增长的金融压抑和所有制歧视政策;第三,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也扮演了对国有企业进行隐性补贴的作用,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地方,出于地方企业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很可能出台种种措施以对本地国有企业施行保护,从而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程度相应地也越大。第四,政府通过维持要素市场的垄断,加大上游要素市场的垄断力量和加成定价对国有企业进行保护和补贴,要素市场中的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妨碍了经济增长。第五,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地区的所有制结构禀赋有可能令初始国有比重较高的地区陷入历史锁定效应,而令初始国有比重较低的地区快速发展,出现极化效应并导致增长差异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认为,所有制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国有企业本身效率低下的条件下,其通过我们所揭示的种种途径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增长。就此而言,我们的政策含义非常鲜明,要想实现健康快速的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公平、公开、公正的透明机制下进行国企改革。而且,从我们的角度看,进行国企改革不仅仅只是起到效率提升的作用,而且可以为放松金融管制、消除市场分割、削弱要素垄断和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我们所能给出的指向性导引是:中国要想顺利实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必须以国企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体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尹国英;国有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01期
2 刘冰;全面创新: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点[J];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12期
3 杨中柱;浅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王友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J];财贸研究;1996年04期
5 薛勇;国有企业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0年04期
6 张家胜;祁春节;;人民币实质有效汇率、经济增长与国企和外企的农产品进口差异——以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间月度数据为例[J];特区经济;2009年05期
7 艾利亚纳·卡尔多索,沙希帝·尤素夫,鲁朝清;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J];西伯利亚研究;1996年02期
8 赵素芹渭南师专政史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9 黄险峰;李平;;国有企业效率、产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和基于中国各省区的经验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1期
10 王红婵;国有企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J];税收与企业;2001年01期
11 裘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理论研讨会综述[J];经济科学;1997年03期
12 本刊评论员;;为“来之不易”干杯[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04期
13 叶泉;产品、产权与经济增长方式[J];国有资产管理;1996年05期
14 启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理论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1997年04期
15 杨鹏;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与防止通胀上升[J];海南金融;1999年02期
16 辛鸣;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1999年17期
17 刘世锦;完善社会保障对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08期
18 李艳;陈月华;;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8期
19 谢世荣,吕彤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6年02期
20 刘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财税政策调整[J];财经论丛;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瑞明;国有企业如何拖累了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的经验证据[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舢;世行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7.7%[N];中国企业报;2004年
2 见习记者 秦菲菲 张牡霞 记者 吴婷 编辑 衡道庆;撬动民间资本 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N];上海证券报;2009年
3 张魁兴;先保就业应成为当前工作重心[N];镇江日报;2009年
4 赵鸣骥;创新激发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6 蔡昉;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1年
7 陈 颐;教育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N];经济日报;2003年
8 李茹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珠海经济增长提速[N];经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比学;7%,我们有信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杜萍;经济增长良好 降息大可不必[N];市场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