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

金智妍  
【摘要】:语气词是表达现代汉语各种语气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句子中的位置可分为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本文认为表达一定语气意义的是句末语气词,主要选择了实际使用中频率较高的五个句末语气词“啊”、“吧”、“呢”、“吗”、“嘛”,运用了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句类和若干结构句式中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现代汉语语气系统和语气表达手段的研究述评,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是句末语气词“啊”、“吧”、“呢”、“吗”、“嘛”的意义分析,第八章是结语。 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说明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语料料的来源。 第二章是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研究评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语气和情态的概念。介绍西方语言学界和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语气和情态的看法,指出它们的异同点和其产生原因,确定了现代汉语中语气的概念;(二)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简要概括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研究成果,并介绍现代汉语语气的表达手段;(三)现代汉语语气词。结合以往研究的成果,介绍语气词名称、性质、分类、功能以及它在汉语语气系统中的位置。 第三章讨论句末语气词“啊”的意义。“啊”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的末尾,其核心意义是说话人的反预期意义。“啊”表达的反预期是指,它所依附的那句话所表达的命题出乎说话人意料。从这个核心意义衍生出8个意义子项,在大部分的句类末尾“啊”都表达说话人的反预期,并强烈要求对方的呼应。这就表明说话人有很强主观性。而用于具有宣告意义的说明性陈述句、言语行为性陈述句、部分正反问句末尾的“啊”已经脱去了反预期的性质,仅保留由反预期引发的强烈要求听话人呼应的意味。由于句末带“啊”的句子常常表达赞赏、震惊、嘲弄、感叹等强烈感情,但这都是“啊”的反预期意义跟语境结合而成的结果,“啊”并不是感叹标记。“啊”只能表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或听话人的态度,对句子本身表达的意义并没有产生影响。句末语气词“啊”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或命题内容的态度,是表态语气词,同时具有较强的表情功能。 第四章讨论句末语气词“吧”的意义。句末语气词“吧”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的末尾,其核心意义是说话人的“疑”。“吧”表示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内容不是很有把握,需要对方的证实,从这个核心意义衍生出5个意义子项。根据使用环境(?)说话人的目的,说话人的“疑”从对自己判断的“疑”演变为对自己行为或对自己要求的“疑”,随着这一变化,说话人要求的对方证实也变成对方的允许或对方的认同。但是同意性陈述句末尾的“吧”不要求对方的允许或认同,只表示说话人的勉强同意,是因为说话人的“疑”针对自己的行动,这不可能要求对方允许。“吧”一般不能用于特指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的末尾,而有时出现在这三类疑问句的末尾表示特殊的祈使意义,要求对方回答,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语气词“吧”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是表态语气词,在祈使句中有一定表意作用。 第五章讨论句末语气词“呢”的意义。句末语气词“呢”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的末尾,其核心意义是信息的提供。根据提供信息的对象的不同,“呢”可分成“呢1”和“呢2”。用于陈述句末尾的“呢1”表示说话人认为句子的命题内容为真,常常跟“还”、“才”等副词共现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末尾的“呢2”表达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提供与句子内容有关的信息。“呢2”只是加强疑问的语气,对特指问句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不是疑问语气词。“呢2”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有关问题有一定了解,就带有深究意味。“呢1”和“呢2”有异有同,两者的共同点是一方提供信息,不同点是提供信息的对象不同。但不管如何,句末语气词“呢”主要表示信息的提供,所以“呢”不能像“吧”那样用于祈使句。因为祈使句中一般没有信息提供关系.因此,“呢”是表意语气 第六章讨论句末语气词“吗”的意义。句末语气词“吗”的核心意义是询问,是典型的疑问语气词,指它所依附的那句话所表达的命题做不出判断,需要对方证实。“吗”一般不表示说话人的倾向性,但与一些句式和词语配合使用可以表达说话人的倾向性。“不…吗”句式常常用于反诘问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否定,“对吗”“是吗”、“不行吗”、焦点标记词“是”、“真(是)”等表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肯定或否定倾向性。但是表示倾向性程度的是一些句式和词语,“吗”本身并不表示说话入的倾向性,只表达询问,都要求对方证实。由于“吗”要求信息,“吗”是表意语气词。 第七章讨论句末语气词“嘛”的意义。句末语气词“嘛”可以用于陈述句、是非问句、特指问句、祈使句的末尾,它的核心意义是说话人的亲昵关系。根据使用环境和说话人的目的,从“嘛”的核心意义中衍生出多种不同语气,如要求正相回应、指责、说话人的感慨,但基本上都表示一种友好、亲切的气氛。句末带“嘛”的祈使句表示祈使扭曲,即一方面强调亲昵关系,另一方面加重祈使意味,于是,句末带“嘛”祈使句数量较少。“NP+嘛”句式具有会话含义,需要听话人一定的推理能力,该句式中“嘛”表达说话人表明NP是用于某种说明或评价的。总的来看,“嘛”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是表态语气词。 第八章是结语。主要归纳、整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尤庆学;“磨炼”与“磨练”[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2 赵宏;一部研究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力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评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刘川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读后[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4 王世友;现代汉语单音词的范围、性质和地位[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1期
5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陈燎宏;《现代汉语专题》中的缺憾[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潘世松;现代汉语语体年龄阶段研究刍议[J];修辞学习;2002年06期
8 JM;;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9 黄启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的“提示”及其体现的原则[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绍群;近百年现代汉语修饰语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1 向明 ,杨然;现代汉语精粹短诗点评[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12 林雅贞;浅谈现代汉语中施事受事的变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3 居锦文;漫谈现代汉语课教学中的举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4 ;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大学“现代汉语”[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5期
15 郑军;现代汉语连词研究概述[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16 晓熙 ,吕艳辉,杨宁;盛玉麒教授的《现代汉语网络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17 胡吉成;现代汉语(2)期末复习指要[J];当代电大;2004年04期
18 宋春淑;试论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理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9 晓曦;“现代汉语网络课程”系列成果通过专家技术鉴定[J];文史哲;2005年01期
20 刘悦笛;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7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蕾;现代汉语颜色词之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2 梁政;现代汉语示证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瑜;现代汉语词频与兼类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梁永红;现代汉语特殊结构“N地V”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闫群;现代汉语复合动词论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宪臣;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马德全;论现代汉语兼语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魏建中;现代汉语“双”及“双X”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从润;现代汉语强调方式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莹;说“同样”及现代汉语的类同表达[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小王;《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促进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设 主编;现代汉语教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9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