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PKD1表达下调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倞  
【摘要】: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是累及主动脉的灾难性疾病,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近年来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AD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正逐年上升,消耗了大量的医学资源与社会财富。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等诸多因素与AD的发生相关,但目前仍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发病假说和机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彻底研究清楚。 大量病理研究显示,AD患者的主动脉中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坏死、凋亡及表型转化,并伴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成分异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表达上调,这提示主动脉壁的结构改变可能是AD发病的始动因素,而高血压等外因在管壁结构失衡的基础上,加速或者促进了AD的发生。 多囊肾病基因-1(PKD1)编码的蛋白产物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l,PC-l),后者参与细胞黏附和细胞信号转导。国外学者在采用PKD1敲除的小鼠模型进行实验时发现:PKD1的表达下调导致了模型小鼠的主动脉形成潜在间隙和壁间血肿等一系列类似AD发生前的结构改变。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AD患者主动脉中膜的PKD1表达显著下调。因此本课题在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探索PKD1表达下调、SMC表型转化、ECM代谢异常与AD形成之间的关系,以阐明PKD1表达下调促进AD发生的机制,为AD的早期诊断、治疗与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推动更深一步的研究。 第一部分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中膜SMC表型和ECM代谢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 观察及评估夹层累及的胸主动脉中膜和正常胸主动脉中膜在SMC表型、ECM成分和MMP表达上的差异。 方法 采集AD患者的病变胸主动脉标本和正常成人胸主动脉标本各18例,分为AD组和正常组,两组的性别构成比相同且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标本中膜的SMC表型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SMC的超微结构,特殊病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测定中膜弹性蛋白、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MMP-1和MMP-2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显示AD组中膜的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actin, a-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2(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2, SM-MHC-2)、 Smoothelin及Calponin(均为SMC收缩表型的标志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和非肌型肌球蛋白重链(non-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 B, SMemb)(均为SMC合成表型的标志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②透射电镜显示在病变胸主动脉中膜内,SMC失去典型的长梭形,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合成蛋白的细胞器,肌丝、密体等收缩结构则明显减少或消失。③asson染色和Gomori氏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大量沉积于病变胸主动脉中膜,而弹力纤维出现断裂、减少和消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病变中膜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④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MP-2在病变中膜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而MMP-1的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在AD患者的病变胸主动脉中膜,SMC的表型从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在SMC表型转化的同时亦伴有弹性蛋白的显著降解、胶原蛋白的大量沉积和MMP-2的表达上调。 第二部分正常和病变胸主动脉中膜SMC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目的 从AD患者的病变胸主动脉及正常胸主动脉中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中膜SMC,建立简单有效的原代SMC培养体系。 方法 病变胸主动脉标本和正常成人胸主动脉标本各18例(即第一部分实验的标本),随机分成酶消组、贴块组和改良贴块组,每组病变和正常标本各6例,分别采用酶消法、组织贴块法及改良组织贴块法分离和培养中膜SMC。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每组细胞活力,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每组细胞纯度。 结果 ①酶消组正常中膜SMC的培养成功率为50%(3/6),病变中膜SMC则无一例培养成功(0/6);贴块组正常中膜SMC的培养成功率为100%(6/6),病变中膜SMC的培养成功率为66.7%(4/6);改良贴块组正常和病变中膜SMC的培养成功率均为83.3%(5/6)。②酶消法培养原代SMC,5-6d后即可传代;经改良组织贴块法培养的原代SMC,从细胞萌出至融合传代需10-12d;组织贴块法的细胞培养周期需4w。③三组正常中膜的原代SMC均表现为典型的长梭形或三角形,胞浆丰富,生长至融合状态时呈现出“峰谷”样排列,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和排列与原代细胞保持一致;而通过贴块法和改良贴块法获得的病变中膜原代SMC,其大多数细胞形态与正常SMC无异,但部分细胞表现为卵圆形或多边形的特殊形态,胞质疏松,在传代后的细胞系中亦可见到特殊形态的SMC聚集。④三组正常中膜SMC的vWF和CD90/Thy-1染色均为阴性,a-SMA染色平均阳性率均95%(P0.05),OPN染色平均阳性率均10%(P0.05);在贴块组和改良贴块组中,病变中膜SMC的a-SMA染色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6±2.6%和15±3.1%(P0.05),OPN染色平均阳性率分别为85±4.3%和88±1.7%(P0.05),vWF和CD90/Thy-1染色亦均为阴性。 结论 与传统的酶消法和组织贴块法相比,改良组织贴块法是简单、有效的AD和正常主动脉中膜SMC的培养方法,所获得的原代SMC可在体外连续传代,且无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污染。与正常中膜SMC相比,体外培养的部分病变中膜SMC表现为特殊的细胞形态。 第三部分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中膜SMC表型转化影响ECM代谢的实验研究 目的 体外鉴定正常和病变中膜SMC的表型,并评估两组SMC在胶原蛋白合成和MMP表达上的差异。 方法 采集AD患者的病变胸主动脉标本和正常成人胸主动脉标本各6例(即第一部分实验标本),通过改良贴块法建立SMC细胞系,分成AD组和正常组,每组细胞系各6例。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两组SMC的体外增殖速度和DNA合成能力,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 real-time RT-PCR检测SMC表型蛋白的表达,TEM观察体外培养的SMC的超微结构,脯氨酸掺入法测定SMC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量,Western blot检测SMC的MMP-1和MMP-2的表达量。 结果 与正常组SMC相比:①AD组SMC的体外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②AD组SMC的a-SMA、 SM-MHC-2及Smoothelin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1),而OPN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③AD组SMC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明显增多、扩张,肌丝则显著减少或消失。④AD组SMC的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量显著增加(P0.01)。⑤AD组SMC的MMP-2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而MMP-1的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体外培养的AD主动脉中膜SMC也显示了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化。随着SMC表型转化,其胶原蛋白的合成及MMP-2的表达增加。 第四部分PKD1表达下调影响SMC表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体内外检测PKD1在正常和病变主动脉中膜SMC内的表达,评估PKD1表达下调对SMC表型、胶原蛋白合成和MMP-2表达的影响。 方法 AD患者的病变胸主动脉标本和正常成人胸主动脉标本各18例(即第一部分实验标本),分成AD组和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中膜的PKD1表达。通过改良贴块法建立SMC细胞系,分为对照组、AD组和干扰组,对照组和干扰组SMC来源于正常中膜,AD组SMC来源于病变中膜,每组细胞系各4例。筛选有效消减内源性PKD1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片段,包装入慢病毒载体构建PKD1干扰工具,转染干扰组SMC,检测SMC内的PKD1消减效率。通过Western blo、 real-time RT-PCR和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对照组、AD组以及PKD1干扰后的干扰组SMC的表型蛋白和MMP-2的表达、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结果 (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AD组中膜PKD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2)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MC相比,PKD1干扰后的干扰组SMC内:①KD1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②α-SMA, SM-MHC-2和Smoothelin的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1),而OPN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③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显著增多(P0.01);④MMP-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AD组SMC相比,PKD1干扰后的干扰组SMC内:①PKD1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②α-SMA和Smoothelin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OPN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SM-MHC-2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差别不显著(P0.05),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③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显著减少(P0.01);④MMP-2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 结论 与正常主动脉中膜SMC相比,AD主动脉中膜SMC内的PKD1表达显著降低。体外干扰正常中膜SMC内的PKD1表达后,和AD中膜SMC相似,正常中膜SMC也发生了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化,其胶原蛋白的合成以及MMP-2的表达也增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新平;庞月华;冯义伯;谷翔;黎明;付作林;史春志;;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MKP-1表达的变化[J];心脏杂志;2005年06期
2 肖以钦;叶纹;;青光眼滤过术后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7年02期
3 刘斌;焦磊;徐红涛;张艳林;王旻晨;杨亚安;陈尔齐;吴开云;;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和细胞表型转化[J];解剖学杂志;2008年04期
4 高平进,朱鼎良,赵涵芳,徐洪;筛选转化生长因子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差异片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5 李彪;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1期
6 周志斌;张志珺;;溶血磷脂酸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06期
7 赵丹;严志强;沈宝荣;姜宗来;;SIRT1调控周期性张应变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J];医用生物力学;2009年S1期
8 陈刚;吕伯东;黄晓军;;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0年03期
9 刘青娟;何宁;刘淑霞;王丽晖;史永红;段惠军;;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年06期
10 车在前;高平进;姬开达;朱鼎良;;重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12期
11 傅春江;何作云;王旭开;王燕;杨成明;王红勇;;胰岛素对SHR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表型转化的MAPK机制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8年06期
12 张喜梅;张皙;顾青;;肝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型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8年12期
13 庞玲品;黄石安;;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相关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4 王生兰;刘辉琦;刘杰;曹学锋;王树人;;体外传代培养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OPN mRNA表达的影响[J];青海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5 王志勇,邹祖玉,刘维新;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标志α-SM-actin的表达与调控的研究进展[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年05期
16 李玲,邹万忠,张波,王盛兰,郭华;病理性损伤因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17 聂磊,韩梅,温进坤;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核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18 张丽芬;杨洪涛;何永生;赵菁莉;黄文政;;肾疏宁防治肾小球硬化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年02期
19 王旭开;王燕;杨成明;付春江;张晔;何作云;;调控胰岛素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VSMC增殖的蛋白[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年06期
20 刘伦志;宁建平;;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洋;朱化彬;郝海生;杜卫华;赵学明;王栋;;牛精子总RNA制备及mRNA线性扩增的初步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士泽;赵雅楠;李玉恒;杨焕民;;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的结构与功能[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王洁;刘金亮;阴筱;高瑞;李向东;刘焕庭;;HC-Pro三个参与抑制RNA沉默氨基酸位点的鉴定[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康磊;王荣福;闫平;;放射性标记对小干扰RNA在体内分布的无创性示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王峰;张秋平;陈金湘;;棉花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A];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赵庆华;田纪伟;王雷;董双海;王震;刘诚袆;;RNA干扰环氧化酶2对人腰椎退变终板软骨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7 孙凯;汪谦;;液相芯片技术在小分子RNA检测分析中的应用[A];肝脏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及新进展学习班专刊[C];2005年
8 张晖;覃君慧;柳金雄;冯亚玫;陈秋生;;Sox2 RNA探针的制备及其mRNA在早期鸡胚中的原位杂交检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姜丽丽;师永红;肖瑞;王秀娟;莎仁高娃;牛丽丽;;RNA干扰乳腺癌细胞HIF-1α基因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14表达影响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吴修胤;张雪;张风河;;微小RNA与口腔肿瘤的研究进展[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倞;PKD1表达下调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金哲秀;RNA干扰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丽;纳米基因载体介导RNA干扰沉默Survivin基因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杨瑞梅;单链抗体介导狂犬病毒shRNA靶向制剂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马进;水稻条纹病毒(RSV)RNA3、RNA4的克隆与抗RSV转基因水稻的培育[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建华;髓样细胞分化蛋白88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孙永刚;核干细胞因子RNA干扰对HT29细胞CDX2表达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8 刘爱军;脑内冷诱导RNA结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9 靳宇;RNA带扭结结构的组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鄂继福;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Med-19基因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影响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军;RNA解旋酶p68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2 徐明;Survivin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MicroRNA表达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喜英;黄瓜花叶病毒2b蛋白在RNA沉默通路中的作用方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冕;棉花RNA依赖的RNA聚合酶6(GhRDR6)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庆晓;RNA干扰逆转HeLaB2/DDP细胞顺铂耐药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石杜娟;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日本血吸虫酪氨酸羟化酶的合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7 张旭;表达猪let-7c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对猪瘟病毒的调控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丁艳杰;葡萄病毒A MP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崔广迪;基于H1N1的RNA二级结构的相似性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陆晓凤;小RNA干扰对高表达RegIα基因胃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家康 中国复合材料工业协会模压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SMC/BMC在电气工业中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9年
2 赵品红;四川威玻建成SMC模压生产线[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佳星 通讯员 袁海丽;SMC:拓荒,我们选对了[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高颖;智邦中国SMC棋式[N];计算机世界;2002年
5 王雅慧;不能小看SMC[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留连;学生奶日渐规范[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7 记者杨静;SMC/BMC在电气行业中的应用研讨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09年
8 实习记者 董长青;SMC:要建气动元件的现代工厂[N];北京日报;2010年
9 聂翠蓉;RNA:纵是配角也精彩[N];科技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高颖;SMC让利不是目的[N];计算机世界;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