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

贺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会”越来越为媒介所关注,每年三月,国内外新闻记者聚焦人民大会堂,激烈的新闻争夺战成为每年春天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从历史来看,“两会”曾有秘密召开,待会议结束才发布公告的情形。从会后发布新闻公报到媒体全程同步报道,“两会”报道总量从十几条到十几版,采访“两会”的记者从二三百到二三千,这些不过十余年、二十余年、三十余年的事情。三十余年间,媒介“两会”报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从媒介社会学视角开展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1年“两会”报道进行考察,结果显示: 首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将这一特点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会发现但凡大背景比较宽松,《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就会比较放得开,能传递更多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反之则显得比较沉闷。与之同时,每一阶段“两会”报道中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事件要素必然是当时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方面。 其次,《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表明,不同时期的“两会”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情境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应对。也就是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既报道了“两会”新闻,也展示了整个社会场景,同时又反映了媒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作为与困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只能受限于社会情境的影响。 其三,从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1978-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这两个层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变化各有不同。而从宏观构造层面来看,从民主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两会”是《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从未发生变化的主题框架,不断演变的只是在这一框架下民主的程度与表现。1978-2011年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正是通过“两会”这一窗口呈现了1978-2011年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讲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故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辛;徐燕华;;都市类报纸如何在两会报道中实现突破——以半岛都市报两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09年09期
2 张勤;;地方两会:深度“融媒”新亮点[J];中国记者;2010年03期
3 鞠镇蔚;;浅谈党报“两会”报道的创新思维——以《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2011年“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4 潘子江;戴兵;;从大众网两会报道看网络问政之路[J];青年记者;2009年09期
5 樊戎;;论地方台“两会”主题性报道的有效传播——以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11年03期
6 ;热而不烫 活而不乱——人民日报社2007年两会报道[J];新闻战线;2007年04期
7 张洪波;;我在两会“逮”名人[J];青年记者;2008年12期
8 孙继炼;;如何让两会报道“立体”起来[J];军事记者;2009年04期
9 宋毅;;备战“两会”[J];记者摇篮;2010年02期
10 张晋升;黎宇文;;两会报道的微博效应[J];中国记者;2010年04期
11 张心阳;;记者缘何争抢上两会[J];杂文月刊;2010年06期
12 ;采访两会记者逾三千外国记者增两成多[J];青年记者;2008年06期
13 陶克;;做出两会报道的色香味——《解放军报》两会报道创新的主题词[J];军事记者;2010年03期
14 刘海鹏;;突破地方两会报道——齐鲁晚报2010山东省两会报道的理念[J];青年记者;2010年09期
15 杜付贵;;地方两会报道成功经验谈——以《浙江日报》为例[J];新闻窗;2010年02期
16 张华;;如何增强地方“两会”报道的传播效果[J];科技传播;2010年22期
17 蔡小林;陈怡;;与时俱进 打造全新两会报道模式——中国之声两会报道取得“五大突破”[J];中国广播;2010年05期
18 许梦醒;杨登峰;;刘翔:跑着上两会[J];当代劳模;2011年03期
19 苏婧;;咆哮的委员与冷漠的年轻人[J];青年记者;2011年12期
20 胡志民;;深圳特区报今年两会报道评述[J];当代传播;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华;;“两会”精神注重民生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2 ;焊接两会活动将同期在江苏召开[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任蕾;;《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曾洁;;中国主流媒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以《人民日报》对西藏的报道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5 侯姗姗;;主流媒介议程构建下的景观社会——《人民日报》拉萨“3·14”事件新闻报道的编辑思想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于文国;;专栏式系列摄影报道实践谈[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7 薛正伟;;教师要呵护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一点感想[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雁书;肖水源;;《人民日报》近六十年自杀行为的社会表达及变迁[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9 祁涛;薛巧珍;赵永华;陈建平;马弋飞;孙菲;金石;任敏;张云燕;向春晓;;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30年大事记[A];新闻学论集(第21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辑[C];2008年
10 顾德华;;《立此存照》——独具风格的《人民日报》批评性照片专栏[A];1985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蕾;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复旦大学;2012年
2 徐艳红;我国媒体自杀报道的伦理规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郭超海;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叶青青;从农村办报走向城市办报:中共执政初期的党报新闻制度构建[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7 黄小雄;两岸舆情环境变迁中的新华社涉台报道(1979-2008)[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静;医学、现代国家与传媒[D];复旦大学;2009年
9 马新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瑶;《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时东辰;《人民日报》亚运报道研究(1974-2006)[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冯芳;“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性报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袁宗;《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矿难报道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杨兴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连水仙;5·12汶川地震的媒介镜像[D];兰州大学;2010年
7 雷婉霞;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道的框架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薇;我国网络“两会”报道娱乐化矫正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申婧;中国内地报纸媒体同性恋报道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袁舒婕 实习生 赵新乐;2011年两会报道:亮点频现 更关注民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琰;微博“走俏”两会[N];中国商报;2010年
3 记者 魏东柱 鲁振虎;市“两会”新闻发布会召开[N];开封日报;2011年
4 ;厉兵秣马——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积极“备战”两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记者 邓道勇;云南两会首次对外媒开放[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常河;杨多良看望“两会”报道记者[N];江淮时报;2009年
7 记者 兰锋 潘绣文;宣传两会精神 鼓舞全省信心[N];福建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美;中央地方广电媒体各展所长聚焦两会[N];中华新闻报;2009年
9 通讯员 沈国冰 记者 孙玉宝;淮南首次直播“两会”[N];安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韩元恒 通讯员 吴艳霞;河北高院部署办理“两会”议案提案[N];人民法院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