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摘要】:第一部分探究CTP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的最佳参数值
目的:通过对CT灌注(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CTP)原始图像的后处理、统计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探究CTP各参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梗死区(Infarct Core)与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的准确性并找出最佳参数值。
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共有58位于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怀疑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位24小时DWI检查未找到梗死灶,1位为TIA,因此共收集5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CT平扫、CTP(基线CTP)和CTA(基线CTA)检查,并于24小时后进行CTP(24小时CTP)和CTA(24小时CTA)复查及MR-DWI(24小时DWI)检查。CTA、CTP及MR图像使用软件进行后处理,以24小时DWI所示高信号区作为金标准,通过设置不同的CTP参数值模拟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与之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最佳参数值。
结果:CTP划分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的最佳参数值分别为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 rCBV)≤60%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 rMTT)≥150%,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74%)及(81%、78%)。
结论:CTP检查能快速、安全、准确地显示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脑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范围,相较于MR-DWI能提供多参数脑内血流动力学信息,且检查几乎无禁忌症。
第二部分探究CTP联合CTA检查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分析发病时间和基线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与脑内梗死区与半暗带大小的相关性及观察CTA对于大中血管的检测效果来证实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CTP和CTA检查的必要性。
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共收集5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CT平扫、CTP(基线CTP)和CTA(基线CTA)检查,并于24小时后进行CTP(24小时CTP)和CTA(24小时CTA)复查及MR-DWI(24小时DWI)检查。CTA、CTP及MR图像使用软件进行后处理,以24小时DWI所示高信号区作为金标准,通过设置不同的CTP参数值模拟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与之进行比较,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得最佳参数值。将所得最佳参数值作为设定值,由MIStar软件计算出每位患者基线CTP的半暗带和梗死区体积。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基线NIHSS评分与基线半暗带、基线梗死区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并分析不同发病部位(基底节、大脑皮层、脑干)的基线半暗带及梗死区平均体积在各时间段内(3小时以内、3-6小时、6小时以上)的差异,同时观察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检测大中血管管腔状况及提示可能病因的能力。
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病时间与基线半暗带、基线梗死区体积无明显相关性;基线NIHSS评分与基线半暗带和基线梗死区体积之和有较弱的相关性,但无法区分半暗带和梗死区各自具体范围。在不同的时间段内(3小时以内、3-6小时、6小时以上)各部位基线梗死区平均体积无明显差异,提示一旦发生严重缺血,神经元死亡速率极快:大脑皮层区的基线半暗带平均体积在3小时以内和6小时以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相对于其他部位,大脑皮层区的代偿能力较强。CTA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地反映大中血管的堵塞部位、程度、斑块性质等信息,对寻找病因、掌握病情有重要作用。
结论:相比于发病时间和基线NIHSS评分,CTP能更准确地显示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血流动力学情况,CTA检查能检测大中血管病变情况,提示可能的病因。
第三部分探索CTP联合CTA检查在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临床结局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CTP及CTA检查结果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CTP联合CTA检查在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临床结局中的作用。
方法: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共收集5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患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神经内科接诊医师综合分析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基线CTP、CTA图像、适应症和禁忌症及家属同意与否等情况后决定是否行溶栓治疗,方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0.9mg/Kg,最大剂量90mg。所有患者均接受入院CT平扫、CTP(基线CTP)和CTA(基线CTA)检查,并于24小时后进行CTP(24小时CTP)和CTA(24小时CTA)复查及MR-DWI(24小时DWI)检查。CTA、CTP及MR图像使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定义CTP脑血流不匹配:基线半暗带体积与基线梗死区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2,小于0.2为无不匹配。CTA是否存在血管闭塞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阅片后,都认为有血管闭塞则确认患者存在血管闭塞。按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在临床结局上是否有差异;将所有溶栓患者按基线CTA检查是否显示有血管闭塞分为2组,比较有闭塞组和无闭塞组在两种临床结局上是否有差异;将所有溶栓患者按基线CTP检查是否显示有脑血流不匹配分为2组,比较有不匹配组和无不匹配组在两种临床结局上是否有差异;将所有溶栓患者按不同的基线CTA和基线CTP检查结果分为3组,比较各组(同时有血管闭塞和血流不匹配、有血管闭塞无血流不匹配、无血管闭塞有血流不匹配)之间两种临床结局有无差异。
结果:共有29位病人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组短期预后好于未溶栓组。在预测溶栓效果(短期结局:24小时NIHSS评分变化;长期结局:3个月mRS评分)方面,同时有血管闭塞和血流不匹配区的患者溶栓后短期临床结局最佳,长期结局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与基线CTP及CTA检查结果无显著关联。
结论:CTP联合CTA检查有助于预测溶栓后短期结局。
|
|
|
|
1 |
秦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
2 |
黄如训;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
3 |
孙鑫贵;钙摄入与妇女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
4 |
曹玄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
5 |
温仲民,包仕尧;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
6 |
黄如训;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
7 |
戚晓昆,朱克;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
8 |
扈林,张燕,师允坤;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
9 |
黄立新;抗栓灵含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年01期 |
10 |
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力生,刘一仙;凝血因子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
11 |
陈捷,亓树彬;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03期 |
12 |
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一仙,刘力生,KlausLindpaintner;血浆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0年04期 |
13 |
刘雨生;吴喜娟;王远臣;;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预防及特殊治疗[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0年04期 |
14 |
裘春晓;王黎萍;;白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J];工企医刊;2002年05期 |
15 |
王新高;孙圣刚;童萼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2年04期 |
16 |
王乃慧,周俊涛,李桂肖,罗晓惠,曹南林,王兰,刘黎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2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年03期 |
17 |
孟庆森,赵德明;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8 |
叶金朝,叶菲;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预防[J];世界临床药物;2003年03期 |
19 |
刘竞丽,李劲频,董为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脂蛋白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20 |
朱榆红,陈纯,高平,保明芳,李燕;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TCD,EEG,BEAM,CT的对比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