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王建华  
【摘要】: 本文选择了人们广泛关注的命题,把流动人口作为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深入分析人口流动中两栖效应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考察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并据此扩展社会保障的理论内涵和延伸社会保障的制度功能。 人口流动是城市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就业机会多和劳动收入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巨大吸引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导致人口外溢。上述力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和主导流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是由于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存在显著差别,而且农村劳动力有大量剩余。在计划经济下,人口流动受到各种政策的严格限制,流动数量极其有限。现在各种限制性政策有所松动,但受制于城市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对城市居民的“保护性”政策影响,进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表现出边缘化特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偏差的核心源于产权——城市保障资源的优先分割权和占有权。 本文通过对上海外来劳动力就业特征和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发现城市劳动力就业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非重合性、互补性,导致了外来人口不断地涌向上海,构成了城乡劳动力替代的基础。在对上海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对流入地上海而言,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增加了上海的社会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的社会保障压力。在定量分析上海市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的发展趋势,并介入不同流量的外来流入人口,观察其对未来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对上海社会保障产生的替代效应。 对流出地而言,农村大量轻壮年劳动力流出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拉大了农村老年人口与子女生活的空间距离,使家庭保障功能逐步弱化。但同时流动人口逐渐摆脱依靠土地资源获取收益的单一渠道,收入明显高于农村,部分收入的回流和流出者返乡,增加了农村保障资源,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对流动人口本身而言,流动人口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风险,流动人口使城乡保障功能不足显性化,同时,诱发不同人群新的保障需求。 因此,流动人口是影响城乡社会保障的重要变量,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载体,可以通过他们来构筑城乡统一的、多层次的、适用不同对象需求 WP=6 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构筑这一制度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比如在养老保险领域,一方面应该加快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模式向积累制为主的混合制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以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功能的替代。 在制度构建部分,本文针对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提出在城乡社会保障统一制度的分层目标。流动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城市的流动人口可以先期选择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农村应该加快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以居民身份证为基础推行社会保障卡,实行“一卡化”的社会化管理,实现社会保障帐户在不同标准下进行累加、换算,以及跨地区接转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祥松;;近当代人口流动价值观比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黄滨;;实行居住证制度,促进城市人口合理流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赖晋禄;阮京人;黄振强;;浅谈人口流动与社会治安问题[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4 董振国;邓华宁;;中国人口流动“两极分化”[J];瞭望;2010年Z1期
5 曹新;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宏观管理对策[J];理论视野;1999年03期
6 徐长乐;外来人口管理 新形势下的新课题[J];今日浙江;2005年13期
7 张庆五;;体制改革与人口流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8 于萨日娜;丁继;于娜布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综述[J];前沿;2011年02期
9 刘锡图,宋培英;浅论流动人口的管理[J];公安研究;1998年02期
10 郑英爱;正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11 杨忠孝,肖建国;走出混沌 走出困境——流动人口管理的现实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6期
12 石勇;;“流动中国”的稳定之道[J];南风窗;2011年14期
13 邓名奋;;流动的人口,难以流动的选举权利?[J];南风窗;2006年23期
14 戴长征;熊光清;;流动中的政治:中国流动人口政治管理问题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5 "流动人口社会安全需求现状与相关公共政策分析"课题组;徐镇强;徐向群;;流动人口社会安全需求现状与相关公共政策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6 马红文;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流动人口犯罪解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7 马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11期
18 李海波;;浅析封村管理之弊端[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10期
19 董颖;薛静;刘淑娟;;河北省流动人口法治化管理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7期
20 何振忠;;城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浅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霞;;省际人口流动对各省市老龄化程度的影响[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段艳;;广东省流动人口浅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小辉;;管理与服务:流动人口治理工作的双飞翼[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4 王德保;;旅游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王德;朱查松;;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集聚的消极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谭振才;王惠英;王心祥;蔡维一;;芝罘区0-4岁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现状分析[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7 李欢龙;夏自成;;富阳市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研究[A];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8 张学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9 孙美农;;流动人口孕产妇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的成因分析与护理对策[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汤学艳;;宣教在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A];2006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阿不都艾尼;在京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任振宇;中国流动人口政治参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7 张盛仁;基于人口流动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高一飞;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D];中山大学;2008年
10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友;牧区城镇流动人口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志刚;论迁徙自由[D];郑州大学;2006年
3 李海燕;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欣;“贫困转移”现象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5 罗桂华;农村人口流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璇;城市流动人口的犯罪思考[D];四川大学;2007年
7 梅乐丰;论迁徙自由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业平;长沙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周丽;中国流动人口犯罪及防控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明依;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敏 作者单位 承德医学院;人口流动效应及其有效治理[N];中国人口报;2005年
2 徐长乐;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N];绍兴日报;2005年
3 记者 董振国 邓华宁 王振宏 李舒 侯大伟 杨玉华;人口流动出现“盆地效应”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N];经济参考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俞巧云;挡不住的人口流动 管得住的流动人口[N];新华日报;2000年
5 记者 龙军 特约记者 禹爱华;人口流动迁徙进入高峰期[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京季;我省人口流动活跃[N];青海日报;2009年
7 慕川;同城·同爱[N];徐州日报;2008年
8 段成荣;研究流动人口是时代需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记者 吕树建;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强力发展金融产业[N];开封日报;2010年
10 杨利春;“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保护”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