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金芳实  
【摘要】: 现在韩国跟中国的建交已经过了10周年了。这么好的机会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以“鲁迅与李光洙研究”作为博士论文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鲁迅与李光洙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与创作,研究的进展与继承,以及二人分别在中韩文学上的价值。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和韩国建立邦交已经达到10年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接触增多了,相互理解的当然也在相应增加。然而,无庸讳言,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还是实在太少了!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文学研究者译介韩国文学;韩国的教授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大多集中在古典时期,关于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做的比较少。通过这一课题的努力,我希望在中国多一点介绍韩国文学和作家,同时,以一个韩国人的视域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的颠峰作家。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生平开始展开他们的文学特征。他们俩的相似的地方这么多:他们的国家沦为殖民地的社会背景,家道中落的生活背景、日本留学的经历、封建的婚姻习俗的牺牲者、启蒙思想,乃至一度陷入思想的孤独与寂寞等等。李光洙和鲁迅都在文学研究上,提出过很多新的概念,主办了多个杂志,都影响了一大批作家的创作。 第二章,两个作家的重要思想差异。 两位作家比较相似的思想是鲁迅的启蒙思想和国民性的问题,李 的启蒙主义意识和归农意识,不同的思想是鲁迅的进化论和唯物主 义,李光诛的都市指向和死亡的结末构造等。 说鲁迅是“坚决的维新主义者”,似乎根据不足;但否认他接受 过维新思想的影响也是不符合事实的。鲁迅早年便接触自然科学,他 对自然科学具有丰富的知识。他早期的著作中,就流露出朴素的唯物 主义思想。他是彻底的反对宗教迷信的战士。鲁迅为了中国的社会革 命变革探求真理。他所受到的各种思想的影响,构成了他“思想革 命”的思路,而且他在回国以后很长时间,都是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 进的。鲁迅这个时期的思想,是具有局限性的。但是,政治意义上 说,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却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基础的李光诛的思想分为5个方面;放浪意识。自我意识,反 抗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意识。文学意识按其表现可分为三类,即情 的文学论、功利主义的文学论、恒常的文学论。以《无情》等作品为 代表的作品反映了李光诛近代意识的自觉,社会意识的觉醒;以 《土》等作品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李光诛艺术处理的成绩:善于营构 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三角关系的葛藤,还有形成了作品的全体的希望 (欲求)一葛藤一挫折一救济葛缓的二元的构造。 对文学的美学特征,鲁迅和李光诛两个人都有相当的自觉。鲁迅 的一生,在文艺方面取得了成绩是巨大的,特别是最后十年,可以说 是晚霞灿烂。鲁迅的作品完美、积累着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他的创 作总是把深刻地思想内容和熟练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构成具有重大 意义的艺术品,我们发依然愿意用现实主义这样的词汇指称鲁迅的作 品及其美学追求。 第三章,两个作家受到的外国文学的比较。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 态度很明确,侧重于译介外国的科学小说,尤其是介绍被压迫、被录 削的弱小国家人民的文学作品。鲁迅四译外国文学是从留学日本时期 开始的,还有他受到尼采的影响也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但是,鲁 迅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和尼采的人种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鲁迅对于 “进化”的概念,是站在达尔文主义的立场。鲁迅和达尔文在许多地 方都很相同的。比如他们全是从精密的研究事实出发,比如对于人类 的爱。鲁迅与俄罗斯文学的密切关系,是和他的文学活动相始终的。 迅翻译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用去的时间就大概占去了他全部文学工作 时间的四分之一。 韩国近代文学形成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我 们列举出几个表格来说明这个问题。 东京修学时代,李光泳接触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文学,还受到了 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最吸引了他的是马太福音5-7章以及Tolst山的 基督教的宗教思想。 第四章,目前对他们的研究进展与发展。 两位作家都给我们深刻的影响,现在他们的精神仍然在我们的心 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段国超;鲁迅赴陕途经渭南地区纪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2 吴允锋;;鲁迅在中国挖了一口井[J];诗刊;1989年09期
3 张大友;鲁迅诗歌修辞探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孟悦朴;理性的光辉与浪漫的风采鲁迅、郭沫若女性观比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张衍芸;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杨洪承;世纪元年鲁研学术新走向——2001年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9期
7 陈漱渝;法国有大作家,好作品——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9期
8 散木;我看"《人言》事件"[J];书屋;2005年04期
9 陈越;鲁迅:越“名士文化”之个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10 徐梅;;鲁迅的后人们[J];共产党员;2010年22期
11 闻科;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学习鲁迅的彻底革命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年02期
12 韧真;警惕革命队伍里的“蛀虫”[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6年Z1期
13 路向阳 ,王纪昌 ,汪振杰;学习鲁迅,同旧的传统观念澈底决裂[J];求是学刊;1976年Z1期
14 虞愚;;参观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绝句三首)[J];诗刊;1977年11期
15 唐弢;;琐忆[J];人民文学;1961年09期
16 李何林;“敢不敢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04期
17 周国伟;;鲁迅在仙台的有关史实[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8 林平;浅谈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9 谭福开;从《摩罗诗力说》谈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0 吴火;鲁迅论艺术鉴赏[J];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迅与烟[A];全国烟草系统纪检监察专卖管理财务审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曾镇南;;鲁迅是谁?——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铁仙;;关于科学评价鲁迅的若干思考——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5 史挥戈;吴腾凰;;严谨的文风 科学的论证——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卓恺返;;鲁迅的历史教育思想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谢清风;;鲁迅审稿思想浅探[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8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苏挺;;苏南新四军的鲁迅文艺社[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10 王惠敏;;鲁迅生平陈列的设计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符杰祥;“道”与“路”[D];复旦大学;2003年
4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5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D];复旦大学;2004年
6 方凖浩;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8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丹;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萍;鲁迅的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陆香君;鲁迅乡土小说的时空形式意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袁莉;1925年:关于鲁迅的四个关键词[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郝艳茗;论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5 夏天;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于九涛;鲁迅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8 宋洁;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霞;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编辑出版思想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古大勇;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涌豪;日常的鲁迅[N];文汇报;2002年
2 何满子;重读鲁迅《写于深夜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董阳;《鲁迅的艺术世界》看到不同的鲁迅[N];西部时报;2009年
4 奉少廷;先生不厌百回读[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N];文艺报;2011年
6 父舟;张广天要发掘个性的鲁迅[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钧(教师);“不打折扣”的鲁迅[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N];解放日报;2005年
9 孙伟科;鲁迅身后不寂寞[N];文艺报;2000年
10 新华社记者 张乐;鲁迅的抬棺人,又走了一个……[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