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及中枢神经毒性研究

张莉蓉  
【摘要】: 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 FQs) 药物临床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但随着其广泛应用,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报告日渐增多。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近年来因连续发生严重ADR从市场撤除、停止申报注册和限制使用的FQs,如替马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和克林沙星。因此,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该类药物和新品种的开发,亟待对FQs进行安全性评价。 本研究通过对FQs的ADR进行医院内集中监测,确定临床常用FQs品种在我国人群中的ADR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着重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研究FQs在清醒大鼠的神经毒性和毒代动力学;利用分子生物学和膜片钳技术探讨FQs 中枢神经毒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 通过多中心的医院内集中监测对临床常用的FQs抗菌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监测期(2001年5月~2002年6月)有2003例住院患者入选,其中262人发生ADR 279次,发生率为13.93 %。82次为中、重度ADR,222次属A型不良反应。按卫生部ADR监测中心颁发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评价,肯定的ADR有22次,占24.01 %。以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氟罗沙星最为常用,ADR发生率分别为9.96 % (110/1104),13.94 % (74/531) 和22.45 % (66/294)。累及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ADR比例较高,分别占38.71 % (108/2003)和28.67 % (80/2003);其次为皮肤反应, 占20.43 % (57/2003);不同品种ADR的发生有明显差异,环丙沙星以皮肤反应最多见 (P0.05),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以胃肠道反应较多见 (P0.01),而6CNS反应明显多见于氟罗沙星 (P0.01)。ADR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用药种数、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既往过敏史及肾功能有关。这些风险因素对临床上预测FQs潜在毒性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诺氟沙星在清醒大鼠的神经毒性和毒代动力学。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WP=5 每组6~10只,分别i.v. NS,诺氟沙星50,100 和200 mg·kg-1。连续记录自由活动大鼠的脑电图(EEG),并同步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 检测菌为大肠杆菌441102。结果显示:(1) 诺氟沙星各组大鼠EEG均出现痫样放电,并伴有局部抽搐和全身强直痉挛发作等行为学改变,脑电功率谱分析主要表现为脑电相对总功率增加 (P 0.05),呈剂量依赖性。 (2) 诺氟沙星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CL,Vc 和 T1/2β 与给药剂量无关,Cmax 和AUC0→∞呈剂量依赖性。 (3)以脑电相对总功率的增加为效应的定量指标,与剂量,Cmax 和AUC0→∞进行非线性拟合呈Sigmoid-Emax模型 (R2分别为0.92, 0.94, 0.95 )。 提示AUC0→∞和脑电相对总功率的变化可作为FQs中枢毒性效应判定和预测的客观指标。 3. 研究诺氟沙星与芬布芬(fenbufen)的活性代谢物对苯丙氨基苯乙酸(BPAA)合用诱发癫痫样发作与IL-1β、NO的关系。诺氟沙星 (25 mg/kg, i.p.) 与BPAA(100 mg/kg, i.g.)合用可诱发大鼠癫痫样发作。连续记录自由活动大鼠的EEG分析痫样放电,用Racine's标准观察行为学改变,RT-PCR测定给药后大鼠额前区、海马不同时间IL-1β、iNOS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诺氟沙星合用BPAA可诱导大鼠额前区、海马 IL-1β mRNA快速、暂时性上调。给药后30 min即可在额叶皮层、海马测到IL-1β mRNA 高表达,6 h后基本恢复正常。IL-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染色变浓, 密集程度亦增加。iNOS mRNA 在额叶皮层和海马的表达仅在给药后30 min明显增高(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虽有表达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诺氟沙星或BPAA单用组不诱发大鼠痫样发作及IL-1β表达、iNOS mRNA表达。结果提示:IL-1β、NO可能参与诺氟沙星合用BPAA所致的痫样发作。 4. 研究FQs抗菌药物(司帕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电压门控钾通道的作用。应用全细胞式膜片钳技术在急性打散的海马锥体细胞上分离到电压门控钾电流,主要包括快速失活的IA电流和失活比较缓慢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结果显示:司帕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电压门控通道IK均有迅速可逆的阻断作用,IC50分别为6.44×10-4 M, 7.09×10-3 M, 8.42×10-3 M和 1.10×10-2 M。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对电压门控通道IA也有迅速可逆的阻断作用,IC50分别为2.86×10-3 M,4.38×10-3 M,而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在1 mM对IA无明显阻断作用。司帕沙星对IK和IA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 (-20 mV~60 mV)。结果表明,FQs抗菌药物抑制海马锥体细胞的两种电压门控性钾通道,可能与其中枢毒性有关。 WP=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连春;杨忠羽;;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北方药学;2006年02期
2 马瑛;;病原菌465株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年07期
3 刘燕;李荔;;2010年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年08期
4 林兰;丁宏;崔生辉;张庆生;;婴幼儿腹泻沙门菌分型与耐药机制分析[J];中国药事;2011年08期
5 陈翠;;中成药与西药的不合理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8期
6 王学昌;;2009—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年07期
7 刘静;苗元;王丽萍;崔京辉;王永全;吉彦莉;;2008—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志贺菌血清型变迁及耐药性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年12期
8 孙洪良;魏晓莉;于金梅;华南;刘晓燕;郑建全;;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hERG钾通道亲和肽的研究[J];军事医学;2011年07期
9 鲍泽芹;孙杰;王强;;头孢硫脒治疗泛耐药粪球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1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2期
10 付秀珍;;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3期
11 李凤侠;张立红;李保华;黄冬梅;陈一丽;;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测分析[J];河北医学;2011年08期
12 张旭华;吴立华;李晶;陈东红;余晓玲;王笑歌;;医护人员暴发肺炎衣原体肺炎12例报告[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05期
13 黄升;;小儿胃肠、腺体、肝胆外科手术中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4 任晋茹;;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15 时林飞;邬宏;;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16 江玉中;;2007~2010年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8期
17 江警予;金琍文;詹僪;王奕;;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年07期
18 况妮娜;;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监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19 黄新;陈丽丽;;我院2010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解析[J];西南军医;2011年04期
20 王聪慧;范晓云;汤一珍;;2008年我院呼吸科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华;李静蔚;;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性分析[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2 冯琳;袁亮亮;张吉;戴惠珍;陶琳;;2007-2009年长江流域193家医院氟喹诺酮类药物利用评价[A];2010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届江苏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葛林科;那广水;杨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化学行为:C_0对动力学的影响及路径[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陈富华;赵婴;石岚;;伤寒杆菌对氟喹诺酮类三年药敏试验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李贞姬;刑德刚;徐慧英;孙嘉斌;禹永春;李英;许文燮;李在琉;;胞内钙介导一氧化氮增强豚鼠胃窦环行肌钙敏感钾电流[A];中国生理学会2004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仲崇波;王晓良;;东莨菪碱致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钾电流的改变[A];2002全国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徐慧英;孙嘉斌;杨梦;许文燮;;C-尿钠肽对豚鼠胃窦环行肌细胞延迟整流性钾电流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2004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张朝峰;杨频;;可溶态、聚集态Aβ(10-21)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王韶屏;王建安;骆荣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钾通道电生理特征[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褚晓杰;郭蕾;唐晓波;朱大岭;;15-HETE抑制低氧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1.5通道的表达与全细胞钾电流[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及中枢神经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郭新辉;缺血对M细胞缓慢激活型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3 李国庆;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昌欣沙星的药效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蔡春青;钾通道参与SD大鼠出生后下丘脑神经元兴奋性发育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代建军;Ang-(1-7)、AngⅡ、缬沙坦及卡托普利对急性心房电重构犬心房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焦松;I_K钾电流与低钾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庆霞;NG108-15细胞阿片受体对延迟整流钾通道的调节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8 刘琳云;钾离子通道在B-16黑素肿瘤细胞和大鼠小脑颗粒细胞迁移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谢立刚;心血管手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调查和神经元膜片钳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10 杜正清;二氧化硫衍生物和铅对大鼠神经元膜离子通道损伤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兰;微丝对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钾电流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2 徐太香;果蝇钾通道附属亚基对成虫神经元钾电流的调节[D];青岛大学;2002年
3 陶传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子耐药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蒋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喏酮类的耐药机制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5 宋志国;羧甲基壳聚糖对大鼠单一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郑海锋;不饱和脂肪酸对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电流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4年
7 段大鹏;药源性跟腱损伤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苑青艳;猪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荆鹏伟;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胡珩;氟喹诺酮多组分残留检测试纸条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氟喹诺酮类增长最快[N];医药经济报;2003年
2 姜义 易亦;氟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探究[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吴晶晶;国内首个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将上市[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S.E.Berning 吕文 编译;氟喹诺酮类抗结核病研究新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伦;莫西沙星:氟喹诺酮类的“明日之星”[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冯友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吉米沙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夏培元;使用频率加大 用药水平提高[N];医药经济报;2003年
8 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主管药师 张广求;肠炎咋用药[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记者 杨金志;我国研制成功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氟喹诺酮类新药[N];经济参考报;2009年
10 ;普卢利沙星[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