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上的多主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要求具有高度开放性特点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因为Internet本身就可看作是高度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环境。构造能够充分利用Int-ernet潜力的软件一直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界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多主体系统具有作为Internet上主流分布式计算模式的极大潜力。但若要使潜力变成事实,一方面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多主体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如通信、本体、内容语言、信息发现、协调以及信任管理等;另一方面,多主体系统技术的发展必须能够与Web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在Internet上获得更多的应用空间。为了促进多主体系统技术在Internet和Web上的应用,本文对多主体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具体内容包括主体能力匹配、多主体系统中的信任管理、基于XML文档的主体外部资源库管理以及将多主体系统从P2P结构透明迁移到B/S结构的实现技术等。本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简单有向无环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所有可能路径、最短(长)路径以及(直接)前驱后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算法A~H。该算法将一些路径信息作为每个结点的附加信息预先保存起来,并对这些信息建立Hash索引。在进行简单有向无环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可能路径、最短(长)路径以及(直接)前驱后继等问题的求解时,可以利用这些预先保存的信息来降低计算的时间复杂度。
2) 利用A~H算法提高基于本体的主体能力匹配的效率。领域本体可以模型化为一个简单有向无环网络,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可以通过A~H中的(直接)前驱后继算法来求解,而概念之间的关联度可以通过A~H中的最短路径算法来求解。相比于概念语言和描述逻辑中的推理机制,A~H提高了主体能力语义匹配的效率。
3) 发展了基于扩展路径表达式的XML查询理论框架。Web上的主体需要具有访问XML文档的能力,访问XML文档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查询。为了支持XML文档的有序性查询,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扩展路径表达式的XML查询理论框架。一方面通过在扩展路径表达式中引入通配符来降低查询表达式编写难度,提高查询的效率;另一方面提出带截止集自动机概念,进一步降低了查询计算的时间复杂度。
4) 在委派逻辑(D1LP)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支持角色委派的逻辑D1LP-R,并将其应用于多主体系统的信任管理。在D1LP-R中,一个角色对应一些访问权限,不同的角色可以形成一个树形结构,角色树中一个结点对
WCb上的多主体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应的权限包含它的所有子结点对应的权限。如果一个主体拥有委派某个
角色的权力,那么它可以委派这个角色的所有子角色。通过这种方式,
本文实现了较大粒度访问权限委派和对访问权限的分割委派。
5)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体系结构,使得现有的具有PZP分布式结构的多主体
系统能够透明移植到BIS结构下。即在高性能服务器上为PZP多主体系
统建立运行时环境。当用户通过测览器登录多主体系统时,该体系结构
将相应的用户主体在主体运行时环境中实例化,并采用改进的RAWT技
术将用户主体的图形用户界面作为程序片由用户下载到测览器。这样,
用户可以通过测览器与对应的用户主体进行交互。
|
|
|
|
1 |
肖冬荣;多主体系统基于对策论的协商研究[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马炳先;吴哲辉;徐颖蕾;;多主体计划的Petri网方法及其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年14期 |
3 |
刘毅志;周经野;;自来水管网流量调控多主体系统仿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4 |
金宝龙;吴大海;;主体协作研究方法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20期 |
5 |
吴朝晖,褚凌昆,潘云鹤;基于智能多主体的工艺设计系统DES-CAPP[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8年03期 |
6 |
袁良;危辉;白宇;徐庆新;刘大勇;;基于多主体系统和GIS的城市人口增长仿真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年10期 |
7 |
师雪霖,牛振东,宋翰涛,宋丽哲;实现馆际信息检索的多主体智能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22期 |
8 |
贾颖杰;孙义;史忠植;;多主体系统服务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年22期 |
9 |
王长缨,姚莉,张维明;多主体系统的建模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07期 |
10 |
龚勇,姚莉,张维明,王长缨;关于信息收集主体及协作信息收集(CIG)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5期 |
11 |
高琳琦,李怀祖;基于CORBA的主体结构框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1年02期 |
12 |
武强,姚莉,刘芳;基于多主体协作技术的电子商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06期 |
13 |
朱刚;周政新;耿兆丰;;远程网络故障诊断系统的MAS结构模型探索[J];电气自动化;2003年04期 |
14 |
张毅;胡勤友;施朝健;;HLA与MAS在分布式仿真领域的应用比较[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1期 |
15 |
李英;;一个基于XML和多Agent系统的远程教学模型[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年35期 |
16 |
董卫萍;郑厚天;;一个基于多主体语义Web服务的案例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7 |
季强;;面向主体的开发方法和可视化建模工具[J];计算机科学;2002年11期 |
18 |
易戈扬,关志超,杨东援;“深圳现代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多主体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27期 |
19 |
马炳先;吴哲辉;徐颖蕾;;多主体行为冲突的Petri网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年09期 |
20 |
胡军;高济;李长云;;多主体系统中基于本体论的服务相容匹配机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