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洪汛宁  
【摘要】: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部分 正常成人脑部磁共振弥散成像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目的:获取正常成人脑白质及灰质弥散成像资料,定量分析脑组织不同解剖部位的DWI及DTI数据,为脑内各种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GE 1.5T超导MR成像系统,单次激发SE EPI序列对12例正常成人进行DWI及DTI研究。工作站后处理得到ADC图,Trace D, pseudo DW, FA, Dxx, Dyy, Dzz图,通过肉眼观察及定量分析脑灰质及白质的解剖结构,包括DWI信号强度,ADC值,T2信号强度, Trace D值,pseudo DW及FA值。同时对Dxx、Dyy、Dzz进行后处理,得到彩色弥散张量图,观察白质纤维的主要弥散方向。结果:ADC、Trace D值反映组织的平均弥散特性。各向异性MR图像清晰显示了常规MRI上未能清楚显示的白质结构(内囊、外囊、胼胝体、锥体束等)。彩色弥散张量图显示了白质纤维的主要弥散方向。脑灰质与脑白质之间及脑白质不同区域各向异性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定量各向异性图可以快速获得,弥散张量图清楚显示脑白质的解剖结构及主要弥散方向。脑白质与脑灰质之间及不同部位脑白质间的各向异性不同。MRI定量参数分析是进行脑研究的有效和极有价值的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顾金林,周京民,陈南群,张宏;低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05期
2 袁斌;;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脑梗塞[J];长春医学;2005年01期
3 袁斌;;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脑梗塞[J];长春医学;2005年03期
4 李文红;龚雪鹏;;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吉林医学;2011年25期
5 李贻卓;黄子林;魏大年;谢传淼;何浩强;魏一飞;陈林;吴沛宏;;术前脑肿瘤患者脑白质束MR-DTI的初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6 张淑倩 ,Nbauer-Huhmann I M ,Ba-Ssalamah A ,Mlynarik V;3T和1.5T磁场下脑肿瘤的磁共振对比增强[J];放射学实践;2002年06期
7 苗延巍,张德辉;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年10期
8 王作伟;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癫痫手术的术前评估:磁共振检测氟马西尼对癫痫灶的作用效果[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9 李艳,曹丽华,崔志堂,张丽君,闫俊杰,白玉海,张锦;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指导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微循环;2003年02期
10 戴建平;磁共振弥散成像[J];当代医学;1998年04期
11 黄明刚;张艳;吴小红;张鑫;;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成像检查肿瘤病变的初步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02期
12 王捍东;磁共振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新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年05期
13 陈楠;秦文;李坤成;;脊髓弥散成像的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06期
14 张雪辉,梁碧玲,赵继泉,钟镜联;肝脏常见病变弥散系数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1期
15 李相宁;;磁共振弥散成像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16 杨秀军,彭仁罗;脑肿瘤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年05期
17 王琦,徐荣天,李松柏;MR弥散与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18 黄洲;欧阳可勋;符平仲;;磁共振弥散成像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9期
19 刘兴远;刘立英;;低场磁共振DWI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13期
20 郑玲,李林,卢光明,王俊鹏,朱锡旭,田建明;脑肿瘤治疗后磁共振质子波谱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应满;;腰椎磁共振不同b值弥散成像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许茜;时高峰;刘辉;翟英敏;彰俊杰;;磁共振弥散成像在体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杜寒剑;王健;谢兵;罗春霞;吴南;冯华;;原发性癫痫白质骨架的MRI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程敬亮;;DWI和ADC值测量在脑肿瘤与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5 耿道颖;;脑肿瘤的MR分子影像学[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6 李成利;吕玉波;武乐斌;;磁共振导引与实时监控脑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A];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进;叶碎林;成力伟;张学磊;王伟明;田达;;神经导航下小骨瓣切除脑肿瘤体会[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陈增爱;冯晓源;耿道颖;许建荣;;DTI及fMRI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联合应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张祥松;;~(13)N-NH_3PET显像选择性检测脑肿瘤血瘤屏(BTB)障通透性改变——与增强MRI比较[A];首届全国肿瘤核医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瑛;;3T磁共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汛宁;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朱锡旭;脑肿瘤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刘贯中;磁共振弥散成像分数微积分模型在儿童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4 朱海云;磁共振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超声对比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范国光;脑胶质瘤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范义;肝癌化疗栓塞前后MR弥散和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王玉海;纵裂人路的外科策略[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蒋震;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刘庆华;超声、磁共振、核素扫描对冬眠心肌及其存活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张玉忠;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动脉测量、变异及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放射性脑病及其相关发生因素低场MR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2 李洛;弥散张量成像在深部脑肿瘤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孟延锋;弥散系数定量分析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5年
4 郑斐群;脑肿瘤MR灌注成像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5 陈维娟;PWI鉴别脑肿瘤术后反应、残留及复发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6 张竞文;磁共振弥散成像及氢质子波普对脑肿瘤瘤周水肿的临床应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7 何仿;以磁共振三维重建技术为基础的肩关节运动模式和盂-肱变换关系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8 宫媛媛;核磁共振对中药治疗SARS后的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疗效的客观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薛梓瑗;低场磁共振FID信号放大电路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2年
10 李嘉辉;松果体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骏;MRI技术这样变迁[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陈福新;CT和磁共振 各有利弊[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3 记者 朱敏丽 通讯员 许小华;打破世界高端磁共振设备垄断[N];泰州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曹升奇 记者 陈奇;市三院隆重举行磁共振病房楼启用仪式[N];菏泽日报;2010年
5 驻京记者 王丹;GE磁共振应用科研中心落户中国[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徐蕾莹;GE携手学会创建磁共振应用学院[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周良辅 毛颖 姚成军;术中磁共振——主刀医生的“科技眼”[N];健康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正午;磁共振发展最快的影像技术[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赵晓阳;加快医技进步 服务临床诊疗[N];安庆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刘正午;磁共振竞技场的新较量[N];医药经济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