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

卢庆杰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1984年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但直到目前,利率的管制以及名义上的“管理浮动”而实际上“管理有余而浮动不足”的刚性汇率制度使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特殊性;银行体系存在的坏账及产权制度的不合理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参考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的深刻转变,探索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对指导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与工业化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适度性,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的设定。重点在于货币政策各种传导途径的比较,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障碍,并对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对策。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贡献如下: 运用弹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相关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长期无效、短期有效的结论。因而,就长期而言,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货币政策的任务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运用矢量自回归(VAR)分析方法,对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价格(利率)途径传导,而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处于从数量渠道向价格渠道转型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及协整分析等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认为信贷和货币渠道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 通过各国货币流通速度及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比较分析,说明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低;在所分析的国家中,当前M2/GDP的水平是最高的。这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整体支付风险,为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而,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服务不应只注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扩大需求的目的,对我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相龙说2000年货币政策将从五个方面着力[J];政策与管理;2000年02期
2 李素梅;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0年09期
3 吉可为,苑德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张鹏;不稳健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05期
5 戴相龙;戴相龙表示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30期
6 钱敏华;;正确认识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作用[J];对外经贸财会;2000年04期
7 于惠玲;;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金融;2000年11期
8 黄健;;货币政策:寻求新工具[J];资本市场;2000年11期
9 李春琦;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J];当代财经;2001年01期
10 朱正元;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辩证否定与启示[J];南方金融;2001年05期
11 宋立;继续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12 曾芬钰;当前货币政策应注意的倾向性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13 伍支贤,黄立明;货币政策高估与重新定位[J];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01期
14 张晓晶;货币政策、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评武剑专著《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取向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15 潘春晖;试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16 周骏;货币政策的几个问题[J];金融研究;2001年05期
17 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07期
18 汪洋;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在冲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1年11期
19 戴相龙;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巩固经济发展良好态势[J];求是;2001年07期
20 张建文;浅谈当前货币政策的问题及政策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李翀;;关于近年来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力度的存疑[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6 孙日瑶;;论货币政策的不完备性与我国对策[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7 刘降斌;潘慧;;我国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基于1998-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琳;赵世君;吴冰晶;;企业对外投资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反应研究[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艳秀;;经济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比较[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10 刘莉亚;;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差异化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李虹檠;多重二元结构与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胡新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侯超惠;论中国的货币政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李昱;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货币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吴丹;支持货币政策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王姣姣;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宗林;资产价格与我国最优货币政策[D];南开大学;2012年
10 张尚学;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光灏;基于省际数据的央行统一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孙敬祥;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及其有效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王萍;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演进及其效果评价[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4 卞立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朱建勋;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昀;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D];兰州大学;2009年
7 申岚;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陈飞;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于倩;试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货币政策措施与取向[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韩梅;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江山 王迎晖;2007:货币政策迎来第十个“稳健”年[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何馨;探索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创新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林妙云;货币政策:从统一到关注差异[N];中国审计报;2006年
4 周明;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鲁政委;货币政策应随食品价格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林纯洁;货币政策专家的“迁移”目的地:亚洲[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李扬;货币政策范式的调整[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王东京;货币政策应借鉴“单一规则”[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杨雪婷;央行货币政策四季度“从紧”[N];北京商报;2007年
10 冀远;周小川:希望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N];证券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