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SOD基因转染及丹参酮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摘要】:
第一部分
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及内源性活性氧水平
目的 检测正常胃粘膜及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种不同分化的胃癌细胞株内锰型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mRNA的表达,评价MnSOD转录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增殖活性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酶底物催化方法测定四种胃癌细胞株的碱性磷酸酶(ALP)及乳酸脱氢酶(LDH)活力。RT-PCR方法检测正常胃粘膜组织及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株高、中、低、未分化胃癌细胞株内的MnSOD mRNA的表达。利用2'7'-二氯氢化荧光素二酯(DCFH-DA)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的胞内ROS水平。四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分化胃癌细胞株的增殖活性并绘制生长曲线。
结果 MKN-28、SGC7901、BGC823、HGC-27四株细胞ALP及LDH的酶活性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胃癌细胞内的MnSOD表达普遍低于正常胃粘膜,且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逐步下降;其胞内ROS水平随MnSOD表达的下降而逐步上升,同时肿瘤增殖活性上升。
第二部分
MnSOD基因转染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改变胞内MnSOD基因表达水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电穿孔方法将反义和正义MnSOD cDNA真核表达载体pHβA-SOD (-)/pHβA-SOD (+)转染SGC7901胃癌细胞,400mg/LG418筛选稳定表达克隆并用RT-PCR及Western杂交法鉴定后扩大培养。用pHβA空质粒转染作为对照。放射免疫法检测正义、反义及空载SGC7901胃癌细胞株内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SOD1)蛋白含量。分别用直接细胞计数法、四唑蓝(MTT)比色法、平皿克隆形成率试验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测定三组细胞在体外、体内的增殖活性。
结果 与空载组(Vector-7901)相比,转染正义质粒的MnSOD-7901胃癌细胞呈现抑增殖效应:(1) 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减慢; (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能力下降;(3)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明显受抑制。转染反义质粒的MnSOD-AS7901胃癌细胞则出现促增殖效应:(1) 生长曲线示增殖速度加快; (2)在平皿上的集落形成率上升;(3)裸鼠移植瘤生长加速。
第三部分
MnSOD调控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目的 进一步研究MnSOD高、低表达调控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的分子生物学机
WP=4
制。
方法 采用DCF-DA荧光染色法检测MnSOD-7901、MnSOD-AS7901及Vector-7901三组细胞的胞内RO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Ki67、C-erbB2 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三组细胞的P53mRNA表达。
结果 与Vector-7901相对照,MnSOD-7901细胞胞内ROS水平下降, 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细胞减少, Ki67表达明显抑制, Bcl-2及C-erbB2表达轻度下调。MnSOD-AS7901细胞胞内ROS水平上升, 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 Ki67表达明显升高, Bcl-2及C-erbB2表达轻度上升。此外,MnSOD-7901 细胞及MnSOD-AS7901细胞的电镜下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第四部分
丹参酮ⅡA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丹参酮ⅡA(TanⅡA)在体外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作初步研究。。
方法 分别采用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TanⅡA干预SGC7901胃癌细胞24、48、72小时后,用MTT比色法绘制肿瘤细胞生长曲线。采用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TanⅡA干预SGC7901细胞24小时,或同样采用10.0mg/L的TanⅡA干预0、12、24、36、48小时,应用碘化丙叮(PI)及Annexin V双重染色法,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不同浓度梯度及不同时间梯度干预下的SGC7901细胞凋亡率及坏死率。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并拍摄照片记录。用RT-PCR检测1.0mg/L、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mg/L的TanⅡA干预24小时后SGC7901细胞P53的mRNA表达。
结果 抗氧化剂TanⅡA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呈现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地诱导SGC7901细胞坏死及凋亡。随着TanⅡA干预浓度的逐步上升,胞内 P53mRNA表达亦逐步上升。
结 论
(1) 胃癌细胞内 MnSOD的表达低于正常,MnSOD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胞内ROS水平及肿瘤增殖活性密切相关。
(2) 通过基因转染提高胞内MnSOD 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MnSOD可能是胃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3) MnSOD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与下调胞内ROS水平,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上调P53表达,下调Ki67、 Bcl-2及C-erbB2表达有关。
抗氧化剂丹参酮Ⅱ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地诱导胃
WP=5
(4) 癌细胞坏死及凋亡,机制与P53表达上调有关。
|
|
|
|
1 |
袁淑兰,黄光琦,王修杰,周宏远,江映红;丹参酮和维甲酸对人宫颈癌细胞株的体外诱导分化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5年06期 |
2 |
陈坚;丹参酮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
3 |
任翠华;丹参酮治疗药物流产导致输卵管阻塞104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4年03期 |
4 |
李铁强;白岩;于静;刘振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肝扶正胶囊中丹参酮Ⅱ_A的含量[J];中国药事;2006年11期 |
5 |
Patmore L;朱伯卿;;抗心绞痛药物丹参的主要成份丹参酮Ⅱ-A磺酸盐的钙内流阻滞作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3年04期 |
6 |
徐韧柳;戴敬;韩桂茹;冯丽;杨建红;蔡明来;;乌鸡白凤丸中丹参酮ⅡA的薄层扫描定量[J];中成药;1991年09期 |
7 |
王修杰,袁淑兰,黄韧敏,宋毅;Brdu和PCNA标记观察丹参酮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8 |
周展超
,张国毅;丹参酮与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11期 |
9 |
储茂泉,古宏晨,刘国杰;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前体脂质体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年01期 |
10 |
王建湘
,朱明芳
,杨坚
,真米兰;丹参酮治疗寻常性痤疮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12期 |
11 |
袁淑兰,王修杰;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癌症;2003年12期 |
12 |
李欣,杜俊蓉,张蓉,张丽芳,钱忠明;丹参酮防治动脉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03期 |
13 |
范青,范广俊,杨佩满,赵瑾瑶;丹参酮微乳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11期 |
14 |
冯俊,郑智,熊玮;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7期 |
15 |
曲韬;张德巍;房淑华;;丹参酮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07期 |
16 |
何晓静;王守涛;周娟;肇丽梅;;丹参酮Ⅱ_A注射乳剂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06期 |
17 |
崔公让;;丹参与活血化瘀[J];临床医学;1981年05期 |
18 |
买长江,马云阁,张明堪,郅兴义,杨栋,樊瑞芬;丹参酮停跳液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1995年03期 |
19 |
何丽娜,杨军,姜怡,王静,刘超,何素冰;丹参酮对培养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06期 |
20 |
何素冰,何丽娜,杨军;丹参酮对大鼠皮层神经细胞钙超载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成药;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