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聚醚酰亚胺改性氰酸酯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研究

陶庆胜  
【摘要】:本文研究聚醚酰亚胺(PEI)改性氰酸酯树脂(CYANATE ESTER)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行为,讨论了PEI用量、PEI分子量和固化温度等对相分离的影响,研究了该改性体系相分离过程中的粘弹性效应。 以不同主链结构的PEI与氰酸酯树脂共混,通过对共混物相结构的观察,选择与氰酸酯树脂相容性适当的PIP型PEI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SC和FT-IR测定PIP改性氰酸酯体系的固化反应转化率。与纯的氰酸酯树脂相比,改性体系的反应转化率几乎不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聚合物稀释效应。改性体系的相结构随PIP含量的增加依次出现分散相、双连续相和反转相。DSC还用来测定改性体系的相图,结合相结构的观察,确定临界点处的PIP含量约为15wt%。使用时间分辨光散射仪(TRLS)对PIP/氰酸酯(15wt/85wt)改性体系的SPINODAL相分离过程进行跟踪,并对光散射曲线中的散射矢量q_m和散射光强I_m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流变仪研究固化过程中改性体系粘度的变化,分散相结构的形成使体系粘度增加的初始时间推迟。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改性体系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研究PIP分子量对改性体系相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分子量PIP改性体系的固化反应转化率和固化反应活化能略高于低分子量PIP改性体系。由于增加 中文摘要 溥亡笋夕居丈 P工P分子量导致相图中临界点的位置向低PIP含量和低固化转化率处移动,故在 高分子量PIP改性体系中,仅用15wt%的PIP就可以得到相反转结构。高分子量 PIP改性体系的力学性能差于低分子量PIP改性体系,这与形成不同的相结构有 关。将氰酸酷树脂在120℃预固化60分钟,然后与PIP共混,发现PIP/氰酸醋 (15wt/8 swt)改性体系从相反转结构演变成双相相结构。 研究温度对改性体系相分离的影响。由于改性体系在120℃时的固化转化率 只有10%一20%,低于凝胶点时的转化率(40%~50%),故其相结构经过210 ℃高温后固化可进一步演化。改性体系在150℃时的转化率(52%~57%)高于 凝胶点时的转化率,210℃高温后固化对其相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催化剂对改性体 系相结构的影响与提高固化温度相似。 使用TRLS对不同PIP含量的三个改性体系的相分离过程进行跟踪。光散射 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反应的进行,上述改性体系均发生SP工NODAL相分离,q二随 时间呈指数衰减并可用MAxwELL粘弹性方程q,(t)二q‘+A 0exP(一t/:)拟合,从而得到 各体系在不同固化温度下的的松弛时间:。松弛时间:与WLF方程的拟合曲线 能很好的吻合,表明PIP改性氰酸醋体系的相分离过程受到粘弹性效应的影响。 从拟合结果可得参考温度Ts,其值比改性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34K一62K。 ULTEM型PE工改性氰酸酷体系的光散射结果中,qm和瓜的松弛时间:同样 能用WLF方程拟合,表明粘弹性效应在PEI改性氰酸酷体系的相分离过程中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仲伟虹,宋焕成,张佐光,梁志勇;一种适于RTM成型的高性能树脂──氰酸酯树脂[J];化工新型材料;1994年11期
2 尹剑波,秦华宇,梁国正,赵磊;共聚改性氰酸酯树脂[J];工程塑料应用;1999年07期
3 秦华宇,吕玲,梁国正;环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01期
4 尹剑波,梁国正;共聚改性氰酸酯树脂及其性能[J];塑料工业;2001年01期
5 曾志安,陈立新,唐玉生;氰酸酯树脂在高性能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塑料;2003年05期
6 蓝立文;氰酸酯树脂及其胶粘剂[J];粘接;1999年04期
7 秦华宇,吕玲,梁国正,闫福胜,王志强,张明习;环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J];纤维复合材料;1999年04期
8 ;适用于印刷电路板的改性氰酸酯树脂清漆及其制备方法[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0年05期
9 范毅,傅伟文,郭宝春,黄庙由,罗远芳,贾德民;氰酸酯树脂热分解的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01期
10 秦华宇,梁国正,张明习,王志强,闫福胜;氰酸酯树脂的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1998年10期
11 蓝立文;氰酸酯树脂及其胶粘剂(续)[J];粘接;1999年05期
12 王汝敏,蓝立文;先进复合材料用热固性树脂基体的发展[J];热固性树脂;2001年01期
13 李齐方,杨庆泉,金日光;氰酸酯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电子工业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2期
14 杨洁颖,梁国正,任鹏刚,王结良,房红强,宫兆合;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J];中国塑料;2004年02期
15 ;氰酸酯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9年04期
16 刘意;霍文静;付彤;李军;;氰酸酯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年06期
17 秦华宇,吕玲,梁国正,闫福胜,王志强,张明习;改性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0年01期
18 李文峰,辛文利,梁国正,朱光明,马晓燕;有机锡化合物催化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的研究——(Ⅰ)反应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3期
19 邢雅清,郭扬;复合材料用氰酸酯树脂基体的性能与应用[J];纤维复合材料;1996年03期
20 王兆华;曾金芳;韩建平;惠雪梅;;氰酸酯树脂结晶性研究[J];热固性树脂;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若冰;张中云;席奎东;;新型氰酸酯树脂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立芹;况小军;张中云;余若冰;;氰酸酯树脂在印刷线路基板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步峰;李鸿岩;宋传江;姜其斌;;酚酞氰酸酯的固化动力学及热性能研究(英文)[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王晓洁;惠雪梅;尤丽虹;;纳米粒子对氰酸酯基体反应特性影响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5 张明习;柴孟贤;闫福胜;王志强;;高性能电路板基板用新型氰酸酯树脂体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宫顼;董艺;肖少伯;林大庆;;改性氰酸酯在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上的应用[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7 杨明;郭扬;马连勇;嵇培军;张华;温磊;;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贾丽霞;陈辉;王云飞;;改性氰酸酯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A];2010年海峡两岸功能性复合材料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周权;倪礼忠;顾澄中;朱晖;沈剑;;氰酸酯改性热固性丁苯树脂的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柴朋军;胥莉;;氰酸酯树脂改性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中云;高性能氰酸酯树脂结构的设计、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俊燕;可溶性聚芳醚改性环氧/氰酸酯共混树脂体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颜红侠;界面对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君龙;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5 于浩;高度交联全芳香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白天;天线罩用耐高温透波涂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斌;氰酸酯树脂的制备和辐照条件下真空析气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戴善凯;可中温固化的覆铜板用氰酸酯树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翠妙;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卫;新型微胶囊改性氰酸酯树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松;国产高模碳纤维相匹配氰酸酯树脂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薇薇;氰酸酯树脂改性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田建军;HPM改性氰酸酯树脂及其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8 黄伟;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9 季立富;基于超支化技术的新型氰酸酯树脂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方亮;POSS改性氰酸酯树脂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无锡:低损耗氰酸酯树脂问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