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

苏江明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下,在跨国公司不论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地方化生产组织、区域发展规划中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的背景下,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区域的发展呈现了不均衡的状态。同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是荣衰共存,发展与停滞同在,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的相互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产业集群——这个产业的地理群集现象正引起全球蜂涌般的研究热潮。 “相”的意思为容貌、样子、外观,也可以解释为某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本文题目为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意思是指从本文主要从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多种其他角度对产业集群这个生命体的生态特征、表象以及影响它的外围环境所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如何形成、运动、发展、如何与外界反应以及呈现出何种表征。本文按照集群是什么、如何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规律、运行机制,产业集群有什么,以及有什么外部影响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本文从多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各章之间以探索产业集群的本质、演化动力、演化规律,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因素为主线的。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思路和逻辑体系。主要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研究热潮兴起的由来,以及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完成介绍文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任务,提纲挈领的把本文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相应的说明。 第二章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实际上是对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了一个理论综述,本文将有关理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马歇尔为代表的集聚(agglomeration)理论,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产业集群系统理论中why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区位理论,该理论主要回答了产业集群系统理论中的where的问题,就是在企业何处集聚,选择这个区域的原因是什么。而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集群理论则主要是回答了what的问题,即什么是集群,集群有什么内容,什么好处,如何促进集群优势的形成?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各种理论的发展作了一个梳理。同时通过对最新研究的把握和归纳提出了未来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第三章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的对象——产业集群下了一个定义并就产业集群的特点、功能、类型展开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力图在这些基础上揭示产业集群的本质,提出产业集群本质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介于企业与市场间的中间组织。最后通过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具体特征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建设我国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 第四章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是基于生态学的角度通过将生命周期理 论引入产业集群,希望通过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得以把握产业集群的发展规 律,同时通过认识产业集群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以便企业或者政府采 取相应的对策应付各阶段的问题以实现经济体发展的持续性。 第五章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通过一些数理模型的搭建,解释集群内部一些运 行机制的内在原理,同时也揭示集群正常运转和发展的条件。认为要素的正常流 动是产业集群运行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学习是集群能力增长和不断进行创新的途 径,而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知识共享是产业集群形成所带来的好处和集 群集聚力增强的原因之一,信任是集群内企业各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基础并促进集 群企业发挥协同效应达到“1+12”效果 第六章产业集群群内环境分析通过入群企业与群外企业成本变化的比较解 释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并对群内企业和集群的关系,以及群内企业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讨论。本章提出了产业集群的“三圈”结构,对产业集群的组成、各要 素之间的关系、各要素对集群的贡献和地位作用作了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组成 关系的“客机”模型。 第七章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提出了产业集群间的三种关系:共生、寄生和竞 争。分析了这三种关系的原理、内涵以及结果。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将促进企业加速创新建立竞争优势并实现“1+12”的效果,并从而提高区域经 济竞争力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认为产业集群与其地理区位环境、制度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他们密切 相关,互相联系,并通过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发展、共同 进化。 第八章结束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对中国产业集群和国外产业集群的一 些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提出中国产业集群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所必须解决的 问题,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如何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以及促进我国高新区发展提出 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1.将东方管理学的“五缘”引入对产业集群形成起因的分析,并从多个角 度对产业集群的本质进行考察。根据我国产业集群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从全新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进行解释和阐述,并对如何把握产 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提出建议。 3.对产业集群运行的要素流动、创新、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2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3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4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5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6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7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8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9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10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11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12 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3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家电电子业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14 ;问题关注[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9期
15 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6 许正中,许铭桂;我国城市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关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17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题研讨会把脉开发区走向——转型产业集群 追求双生态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20期
18 梅综;杜钰洲在“2004‘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强调 集群产业应融入国际纺织供应链[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37期
19 本刊编辑部 ,何焱 ,李武;西樵展示一个创新平台[J];中国纺织;2004年12期
20 陆志昌;工程机械零部件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超;;基于廊坊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晓亮;产业融合环境下的移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4 原春婷;长垣防腐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7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8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2 杨凌;388个工业产业集群引领中原工业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陈柳钦;产业集群 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赵丹;全国首个产业集群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户南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6 王志 管洪辉;凤城“五大产业集群” 凸显工业强势[N];丹东日报;2010年
7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9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张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N];光明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