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免疫相关基因及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鉴定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SV)等病毒的介体,可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等严重的水稻病害。为了了解灰飞虱的先天免疫及其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实验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SH)试图克隆与E.coli免疫刺激及RSV感染有关的免疫相关基因。
经三轮筛选后,从E.coli免疫刺激消减文库中得到44个阳性克隆,从RSV感染消减文库中得到13个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插入片段测序并继续同源搜索后发现:其中22条差异表达片段与13种不同的基因或基因家族有较高的同源性,有些基因已经被证实与先天免疫相关, 其余的差异表达片段与已知的基因没有同源性,可能是新基因。
对来自RSV感染消减文库的一个免疫相关基因Mucin 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只能在RSV感染的灰飞虱中检测到它的转录物,而用细菌感染的灰飞虱中检测不到。推测该基因的表达与RSV感染有关,从而也证明了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方法,SSH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灰飞虱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随后用RACE得到了Mucin基因的3’端全长,将得到的部分ORF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从而得到了目的多肽。
另外,由于微管蛋白是灰飞虱的骨架蛋白,对它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有报道微管蛋白可作为生物防止的靶位点。我们根据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的α,β微管蛋白基因设计了简并引物得到了目的片断,并通过RACE得到了它们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灰飞虱α1,α2,β2和β3微管蛋白基因,在NCBI Gene Bank 中登录AY508717 为 LSTUA1, AY550922 为 LSTUA2, AY479977 为 LSTUB2, AY334072 为 LSTUB3。
通过在NCBI中BLAST挑选了其他昆虫微管蛋白基因的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系统分析表明:这四个微管蛋白基因家族成员 LSTUA1, LSTUA2, LSTUB2, LSTUB3可以分别归入相应的亚家族中。它们与其它昆虫的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Alingment分析,表明我们得到的微管蛋白基因具有相应的特征性结构。
随后我们对LSTUB3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Southern印迹分析表明LSTUB3
WP=8
为单拷贝基因。Northern印迹分析证明该基因的表达呈现一定的发育特异性。为了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已在E.coli表达体系中诱导表达了该基因,得到了一个与预期大小相符的76 kDa 的LSTUB3-GST融合蛋白。
|
|
|
|
1 |
曲志才,马向前,白逢伟,叶鸣明,潘重光,沈大棱;活跃传毒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品系的杂交与选育[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2 |
陈声祥,洪健,吕永平,雷娟利;RBSDV在玉米叶脉细胞内的侵染状态与灰飞虱传毒活力的关系[J];中国病毒学;2004年02期 |
3 |
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昆虫知识;2006年02期 |
4 |
王瑞;沈慧梅;胡高;陈晓;翟保平;;灰飞虱的起飞和扩散行为[J];昆虫知识;2008年01期 |
5 |
吕永平,雷娟利,金登迪,陈声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RT-PCR检测[J];浙江农业学报;2002年02期 |
6 |
吴爱忠,赵艳,曲志才,沈大棱,潘重光,苏德明;水稻条叶枯病毒(RSV)的SP蛋白在介体灰飞虱内的亚细胞定位[J];科学通报;2001年14期 |
7 |
黄立华,杜建光,程遐年,洪晓月;白背飞虱、灰飞虱mariner转座子的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2001年04期 |
8 |
曲志才;沈大棱;;单头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快速检测[J];植物学通报;2008年04期 |
9 |
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三种稻飞虱在高温变温下的生态表现[J];华东昆虫学报;1998年02期 |
10 |
李霞;张成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03年03期 |
11 |
马崇勇;高聪芬;彭永强;沈晋良;王猛;;灰飞虱室内大量繁殖及越冬饲养方法[J];昆虫知识;2008年05期 |
12 |
胡英华;左秀峰;苏加岱;刘汉舒;;灰飞虱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探讨[J];昆虫知识;2010年03期 |
13 |
万由衷,曲志才,曹清玉,沈大棱;不同种群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RAPD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4 |
王爽;朱橙;封亚青;张燕;梁国华;杨益众;;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灰飞虱体内RSV的定量检测[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
15 |
龚祖埙,沈菊英,陈巽祯,刘信义;我国禾谷类病毒病的病原问题——Ⅷ.玉米粗缩病病原的研究[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1年01期 |
16 |
甄若宏;王强盛;张卫建;卞新民;沈晓昆;李元喜;;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17 |
王瑞;翟保平;孙晓洋;;麦田一代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n)若虫的时空分布[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
18 |
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高温下三种稻飞虱的生存分析:高温 - 时间 - 死亡率模型[J];华东昆虫学报;1998年01期 |
19 |
李秀兰;姜曰水;曲志才;;一个新的mariner类转座子的鉴定[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
20 |
马文元;王恩多;;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常见飞虱发生概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