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气氛中的脉冲激光烧蚀及其在薄膜制备上的应用
【摘要】:1960 年,T.H. Maiman 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此后的 40
多年里,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热点和技术应用的基
础,并且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之一,逐渐形成了以脉冲激光烧蚀(pulsed
laser ablation, PLA)为主题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技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真空和多
种背景气氛中的 PLA 的过程和由此引发的 PLA 等离子体特性,以及以特定气氛
中 PLA 为基础的、活性源辅助的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LD)的
方法和机理,并尝试将此方法应用于若干种薄膜材料的合成制备。
采用空间和时间分辨的光谱测量和分析方法研究了脉冲激光对铜靶烧蚀所
引发的铜等离子体的时空特性和动力学过程,包括对 PLA 铜等离子体的产生、
等离子体及其中激光烧蚀产物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的观察和探讨。实验观察和
分析研究表明:铜等离子体始于激光脉冲对铜靶的烧蚀,继而从铜蒸汽的光学击
穿和热电子碰撞击穿向低能电子碰撞过程演化;在初始阶段,位于靶面附近的等
离子体中含有大量的铜离子和高激发态铜原子,之后逐步演变为以低激发态铜原
子为主要成份,并且可以延展到较广的空间范围;背景气氛的存在不仅限制激光
烧蚀等离子体的膨胀速度和范围,也可以通过碰撞延长等离子体的发光时间;背
景气氛对不同能量状态的粒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通过活性气氛中的 PLA、利用激光烧蚀产物易于与背景气氛中的活性气相
物质发生反应的特点,开展了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ECR)
微波放电等离子体和辉光放电原子束这两种活性源辅助的脉冲激光沉积方法的
技术探索,并选择多种 III 族氮化物和 B-C-N 系化合物薄膜为对象材料进行了应
用尝试,实现了常温下 AlN、GaN、BC、BCN 和 CNx等多种薄膜材料的制备。
分别用真空中的 PLD 和 ECR 微波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的脉冲激光沉积
(ECR-PLD)方法、以烧结 AlN 和高纯金属铝为靶材料,合成制备了 AlN 薄膜,
样品的能隙宽度分别为 5.6eV 和 5.7eV,光致荧光的发射范围在 325nm-550nm。
以多晶 GaAs 为靶材料,用 ECR-PLD 方法在常温条件下合成制备了 GaN 薄膜,
得到的薄膜的能隙宽度约为 3.4eV,光致荧光的发射范围在 350nm-550nm,主要
发射带位于近紫外到 450nm 范围。这部分的工作表明对氮气实施 ECR 微波放电
可以为氮化物薄膜的合成制备提供高度活性的化学气相环境,还为 III 族氮化物
薄膜的合成制备摸索了一种新的途径。
以 B4C 烧结靶为原材料、分别以 PLD 和 ECR-PLD 方法开展了 BC 薄膜和
BCN 薄膜的制备。得到的 BC 薄膜中 B 和 C 的原子比约 3:1,并含有约 10%的 O
杂质,衬底加温可以改善 BC 薄膜的结构。在 ECR 氮等离子体的辅助下得到的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
WP=6
特定气氛中的脉冲激光烧蚀及其在薄膜制备上的应用
BCN 薄膜中的含 N 量高达 46.1%,O 杂质减少到 5.6%,B、C、N 三元素的组
份比 B:C:N 约为 3:1:3.8,并形成了以 sp2杂化的六角氮化硼(h-BN)为主体、包
含其他大量无定型结构的三元化合物,在 1.4μm?1.7μm 近红外波段还具有较高
的透射率。
以石墨为靶材料,利用 ECR-PLD 方法合成制备了高 N 含量的 CNx薄膜,当
衬底加有-50V 的偏置电压时得到的 CNx薄膜中 N 的含量高达 53%,并考察了
不同衬底偏压、也即不同能量的 N 等离子体束流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能量
的 N 等离子体束对衬底和生长中的膜层的轰击可以促进表面反应和膜层生长,
有利于 N 含量和沉积速率的提高;但是如果 N 等离子体束流的能量过高,则等
离子体束流对膜层有明显的溅射作用,从而使沉积速率下降,并且对 N 的择优
溅射也使膜层中的 N 含量降低。采用辉光放电原子束辅助脉冲激光沉积(atom
beam assisted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AB-PLD)方法、同样以石墨为靶材料,在有
Co/Ni 过渡层的衬底上制备了 CNx 薄膜。实验测得的 Raman 散射结果与β-C3N4
的理论计算频率有较多的相近,结合 TEM 的测试结果,表明薄膜中形成的晶粒
比较多,Co/Ni 过渡层在薄膜制备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基于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脉冲激光沉积和由此引发的等离子体在材料
的处理制备和元器件的制作方面有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也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
而对其中的过程机理的研究相对滞后。本论文对特定气氛特别是活性气氛中的脉
冲激光烧蚀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活性载能源辅助的脉冲激光沉积的过程机理作了
一些探讨。具有特定功能的薄膜材料是制作先进元器件的基础,而性能优异的功
能薄膜的制备有赖于先进的薄膜制备技术。随着元器件向着微型化、集成化方向
的发展趋势,材料的薄膜化以及对薄膜制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为适
应制备新型功能薄膜的需要,人们进行了多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尝试。其中,PLD
和等离子体的应用颇为引人关注,并且收到了独特的效果。化合物薄膜的合成制
备还要求在可以控制的具有化学活性的环境中进行,合适的活性气相物质的有效
提供是成功制备化合物薄膜的关键之一。本论文结合过程机理的研究探讨,利用
PLD 可以与不同的辅助手段灵活结合的特
|
|
|
|
1 |
杨学实,高伟,袁兆鼎,徐燕侯;关于烧蚀发汗控制方程及其数学仿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2年07期 |
2 |
黄庆举;;激光烧蚀Cu产生等离子体羽的特性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6年10期 |
3 |
吴石;陈伟;黄亮;江志林;;ADAMS软件解决传动轴十字轴总成烧蚀质量问题的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4期 |
4 |
朱江峰;魏志义;;飞秒激光精密微纳加工的研究进展[J];物理;2006年08期 |
5 |
于景元,武津刚,李学志,朱广田,杨学实;水发汗温度场控制问题的解[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6年04期 |
6 |
李斌;张长瑞;曹峰;王思青;齐共金;;高超音速导弹天线罩设计与制备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科技导报;2006年08期 |
7 |
王彩琴;陈铁军;吴鸿鹏;;炉底烧蚀诊断系统[J];自动化与仪表;2008年02期 |
8 |
郑志远;杨楠;徐金泽;魏广飞;张自力;吴秀文;周惟公;;超短脉冲激光对岩石的烧蚀作用研究[J];物理实验;2010年02期 |
9 |
;爱克发免冲洗烧蚀热敏CTP系统[J];电子出版;2001年05期 |
10 |
卜春霞,杨学实;发汗控制系统的解对发汗剂流速的连续依赖性[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6年11期 |
11 |
秦华,郑荣儿,杨爱玲;潮湿环境对黄铜烧蚀阈值的影响[J];激光技术;2003年06期 |
12 |
郭晓东;李儒新;余昺鲲;陈彬;;飞秒激光诱导材料表面纳米结构研究新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6年08期 |
13 |
郑志远;张自力;吴秀文;周惟公;;超短脉冲激光对岩石烧蚀量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
14 |
周秦岭,郑荣儿,杨爱玲;脉冲激光烧蚀的气体动力学研究动态[J];光电子.激光;2000年05期 |
15 |
陈笑,徐荣青,沈中华,陆建,倪晓武;激光对水和空气中靶材的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6 |
胡鹏;陈发良;;光学材料在激光辐照下熔化、汽化相变烧蚀数值模拟[J];应用激光;2005年06期 |
17 |
孙晓慧;周常河;;飞秒激光加工微光学元件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6年01期 |
18 |
黄庆举;;不同气压下激光烧蚀Cu消融粒子发光羽动力学[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7年01期 |
19 |
公维炜;郑著宏;郑金桔;赵海峰;任新光;;制备水溶性CdS量子点的一种物理方法:飞秒激光烧蚀法[J];发光学报;2008年06期 |
20 |
沈瑞琪,叶迎华,戴实之;脉冲Nd:YAG激光烧蚀石墨的反应性光声谱研究[J];中国激光;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