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

唐文静  
【摘要】:中国农业土地思想的研究是运用经济理论范畴解释中国当代经济问题的经典选题。对农业土地思想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农地制度发展过程作一个全面的了解,自1950年6月28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分地区、分步骤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三年的土改运动,使得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把社员的劳动付出与产量这个最终成果联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改革中,我国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开展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在逐步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了土地规模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仔细研究这段时期农地思想变化对今后我国农业土地制度的制定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针对建国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设计安排了七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是农业合作化土地思想。这一章主要回顾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产生的原因与背景,并对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和土地经营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章是包产到户土地思想。这一章主要是回顾的包产到户的产生及发展,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包产到户”做了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发生于60年代初期的包产到户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是当时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而诱发于底层社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同时又是国家与地方社会相博弈的结果。 第四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本章首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阶段作了阐述,接着对是否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农地制度创新的思想。 第五章农地经营思想。本章主要对这几种经营制度进行了分析,权衡其利弊,以期更加合理的使用这几种农地经营形式。 第六章是农地与人口思想。自古至今人地矛盾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人地之间矛盾越来越深,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在必行,这也是本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在分析农地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肃慧;浅谈西北地区农地制度的创新[J];甘肃农业;1998年08期
2 金炳炎,朱银祥;落实粮食定购任务引出的话题──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与思考[J];粮食科技与经济;1996年04期
3 刘海南;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8年03期
4 张雪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剖析[J];山西农经;1995年04期
5 杨德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及绩效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余新楷,葛名扬,宋桂荣,易宜龙;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工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0年05期
7 孙文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高水平的集体化飞跃[J];人民论坛;1996年08期
8 陶林;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陆子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求是;1998年04期
10 张毅,贾秀士;不能把两个“两权分离”作为“稳制”、“活田”的基本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1 李俊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思——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说起[J];民主与科学;2004年05期
12 杨晓明;农业发展亟待农地制度创新[J];发展;2002年04期
13 罗雍,戴达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开拓了新路子[J];求实;1984年02期
14 ;国务院重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稳定[J];农民致富之友;1995年07期
15 王胜利,何小勇;农业规模经营与农地制度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6 范学恕,张福泉,郭士林;“反承包”: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修正[J];中国改革;1997年04期
17 常婕;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趋势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18 陶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缺陷分析——兼比较苏南苏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9 冯毓奎,王悦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0 李雯;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978—1998)[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唐火庆;;论农地制度的突破——“四荒”拍卖制[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郭亮;;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农地制度的实践演变——以湖北罗村为例[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伟忠;;论邓小平农业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内涵[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铁成;门广丰;;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应注重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5 杨理;;中国草原治理的困境:从“公地的悲剧”到“围栏的陷阱”[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厉中刚;;设备管理与维修承包责任制[A];设备管理与维修实践和探索论文集[C];2005年
7 韩兴勇;;渔业承包责任制与渔民经济收入的变化[A];2008(舟山)中国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笑寒;;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殷杰;卢晓;;日本农地制度及其借鉴意义[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彦随;;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前沿新问题[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文静;建国以来中国农地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蓝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D];浙江大学;2004年
4 钟涨宝;农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5 俞海;农地制度及改革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6 刘凤芹;农地制度与农业经济组织[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7 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D];浙江大学;2002年
8 吕之望;产权的保护和实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龚春霞;公共品供给和农地制度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德均;新中国农地制度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唐勇刚;论中国农地制度的完善[D];西北大学;2004年
3 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琦;中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方健;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志旭;试论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和经验[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肖利平;中国农地制度变革及其绩效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8 韩鹏;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创新方向的经济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严蓓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果;中国农地流动与集体地权制度改革[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治安承包责任制”显活力[N];青岛日报;2006年
2 特约记者 秦付林通讯员 江柳;柳州城中派出所实行“三警捆绑责任制”[N];法治快报;2007年
3 斯琴毕力格;结合牧区实际认真审理草牧场纠纷案件[N];锡林郭勒日报;2006年
4 温雅莉 张华坚 童长福;洪田:中国林改的小岗村[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严锰 谢康绵;湘潭实行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承包责任制”[N];湖南日报;2004年
6 徐学丽 白念青;“责任田”里事业大[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肖从彬 王丽侠;高唐强化措施防事故[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6年
8 通讯员 张宏伟 黄俊峰;建立重点工作承包责任制[N];驻马店日报;2006年
9 李念彩;嫩江审计实行“一岗三责”工作承包责任制[N];中国审计报;2007年
10 马世超;我市重拳出击刚性执法打好整改攻坚战[N];济宁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