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

徐健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的本质,以及三者在语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自从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出版以来,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篇分析学家们对衔接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Hoey 1991;Martin 1992;McCarthy Carter 1994;Widdowson 1978;Brown Yule 1983;胡壮麟1994;孙玉1997;张德禄2000,2001;张德禄、刘汝山2003;朱永生1995,1996,1997a,1997b;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徐玉臣1996;2003a,2003b,左岩1995等)。但是几乎所有的讨论都围绕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展开。我们认为,Halliday和Hasan衔接理论中语篇组织(texture)这一重要概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衔接理论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语篇组织这一概念的忽视或曲解。在Halliday看来,衔接只是语篇组织的一个方面,它与主位结构以及信息结构共同作用形成语篇的语篇组织。换言之,Halliday关注的是衔接与语篇组织之间而不是衔接与连贯之间的关系。这也许是Halliday在他的衔接理论中只明确定义语篇组织而没有给连贯一个具体定义的原因。 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Halliday Hasan指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指存在于语篇内部的、使其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衔接是指[语篇中]存在的把其中某成分与上文联系起来的一切可能性”。为了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他们又作了如下的阐述:“有一种意义关系对语篇特征至关重要,就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解释要参照另一成分。衔接正是关系到语篇成分的意义是如何解释的。只要话语中的一个成分的解释要参照话语中的其他成分,就产生了衔接。”可以看出,Halliday Hasan认为语篇衔接在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语义关系。他们还特别强调《英语中的衔接》关心的是英语语篇所特有的语言因素,但不包括情景特征(situational properties)(Halliday and Hasan,1976:20-21)。对Halliday衔接理论提出批评的语言学家们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Halliday衔接理论的诸多批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该理论确实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出完善。第一,我们认为衔接机制应该考虑语篇的情景因素,因此语篇内部的意义联系的范围应该拓展从而把凭借语用意义而建立的联系也包括在内。第二,Halliday认为衔接手段是非结构性的语言手段,但我们认为这些衔接手段构成了若干语篇语义结构,包括身份确定(identification)、磋商(negotiation)、连接(coniunction)以及概念(ideation)四个组成部分。 我们还探讨语篇特征的另外两个构成成分,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在肯定Halliday主位选择时语篇发展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他对述位的语篇功能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Dane蓉的主位推进理论更好揭示了主位和述位所具有的 语篇功能.并借助于Thompson对主位功能的细分,完善了Dane亏的主位推进理论。 关于信息分布的语篇功能,我们首先肯定Halliday把主位与旧信息以及述位与旧信息 区分开来的正确性。但同时指出,新旧信息的区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远比Halliday所阐 述的情况复杂,我们提出了二分法,即区分两类新旧信.息,新信息有语篇新信息 (Diseourse书ew)和听者新信息(Hearer一New),旧信息有语篇旧信息(oiseourse一old)和听者 旧信息(H eare卜old).有些信息对于语篇而言是新信.息,但对于听话人未必如此。具体地说, 旧信息是说话人讲话时认为听话人已知的信息,这种信息不一定存在于语篇之中,而新信 息则为讲话人想要传递给听话人的信息,语篇中已经出现的信息说话人仍然有可能把它作 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 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街接共同作用形成了语篇的语篇组织。我们认为,语篇特征是 语篇的语言特征,但是具备了语篇组织的语篇,对于听者和读者未必是连贯的。这一点可 以从认知的角度作出解释。 一个语篇对于一位接受者来说是否连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如果他能够想象出语篇 发生的语境,那么这一语篇对于他来说就有意义,因此是连贯的。然而,不同的人有着不 同的经历和背景,因此语篇内部的联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连贯,但对于 另外一个人来说则有可能是不连贯的。这一点我们从认知模式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总之,Halliday的街接理论更多地关注的是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而对于连贯概念的 探讨则必须超越语言系统本身,涉及到人类的认知领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丽;;名词化的语义特征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J];文教资料;2006年15期
2 张红君;浅谈语篇语法及其双重功能[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许红娥;模块阅读教学法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任育新;;从关联理论看语篇语境效果的取得[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王冰营;姚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梁亚冰;;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7 胡壮麟;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8 刘喜文;谈谈具有语篇纽带作用的省略结构[J];大学英语;1995年04期
9 邹爱民;语篇结构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福建外语;1995年Z1期
10 何高大;语篇理论与语篇分析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7年03期
11 张琦;语篇的连贯、衔接及英语阅读教学[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12 赵敏;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3 侯万春;衔接理论纵横谈[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4 余刚;语篇知识与听力理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5 蔡蓓;英语语篇与语篇的体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6 张志琴;图式知识与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7 陶卫红;英语语篇的微观结构及其修辞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8 李可胜;语篇意识对翻译质量的影响[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9 黎清群;论英语指代词的语篇功能[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0 唐渠;语篇层次的听力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兰;;浅谈英汉习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振华;;交叉质询双方的语言优势——辛普森案法庭语篇的“情态”分析[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高路;黄贤军;莫静清;杨玉芳;;汉语文本语篇语句焦点的确定[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2 郭春燕;对话语篇的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7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璐;语篇递模式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瑞丽;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尤静;英文编者按中的话语主题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刘大稳;介入理论视角下新闻评论语篇中评价性语用标记语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成方;语篇的宏观等级分析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陈寅晓;网络英文旅游景点介绍语篇的体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沈燕;学术语类英语语篇模块标注的理论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盖黎莉;语篇中的互动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吴玲芳;提高学生语篇阅读能力之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范志红;评价理论视角下英语商业广告语篇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九中学 于长保;普通学校高中生有效阅读的教学体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2 夏涵冰;稳中求发展 基础加能力[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写作课上的教学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何国庆;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N];湖南日报;2011年
5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永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怎样考才科学有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古和敏;浅谈英语泛读[N];四川政协报;2003年
7 郭爱莲(作者单位:郑州航院外语系);试论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N];驻马店日报;2006年
8 向琼;安全文化员工“唱大戏”[N];经理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茵 刘心国 高爱华 姜健;2005年高考科目名师指导[N];牡丹江日报;2005年
10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西南州分校 龚童文;浅谈英语听力的训练[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