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讲史话本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宋元讲史话本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宋元讲史及讲史话本的历史发展、现存九种话本的版本及内容进行了考索,并对宋元讲史话本的体制、艺术渊源以及其文学成就、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宋元讲史话本的发现、研究现状及本文选题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尤其是对宋元讲史话本中的一些悬疑问题如《五代史平话》的成书年代等进行了再检讨。
第二章考察了宋元讲史及讲史话本的历史发展及其繁荣的原因,对说话四家数以及敦煌演史类变文影响宋元讲史话本的诸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考辨。
第三章对现存九种讲史话本的版本及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几种话本中,处于过渡状态的话本《梁公九谏》一书,一向不受人重视,本文对它的内容及成书过程等作了详细的考辨,认为本书的原型可追溯至唐代张仁亶或郭元振的《九谏书》,由于狄仁杰在后世的声誉日隆,民间艺人便将张、郭二人的《九谏书》移植到狄仁杰身上,经由《梁公九谏词话》转变为话本《梁公九谏》。此外,对于《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的成书年代及性质等悬疑不决的问题,本章在认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五代史平话》成书于南宋宁宗以后,系下层文人所撰;《宣和遗事》看似丛杂,实际上它仍然是被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构思与结撰,从各种迹象看,很可能出于南宋遗民之手,成书应在元代了。
第四章是对宋元讲史话本体制的探讨,对讲史话本分段标目形制、讲史话本的范型以及正文中所穿插之诗词与韵语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对其分段标目形式的分析探讨后,认为《秦并六国平话》、《三国志平话》中的阴文标题不像一般所认为的系书商所为,很可能是源于艺人底本,阴文标题是备讲史艺人切磋揣摩时唤醒记忆所用,刊刻者仅沿用而已。本章还探讨了咏史诗在讲史话本中的运用及其所起作用。
第五章旨在分析探讨讲史话本的渊源问题,认为民间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其中的天命观、因果报应观念对讲史话本的主题倾向及情节结构都具有较大影响。在对其史传文学渊源的探讨中,重点分析了《资治通鉴》从体制、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