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门静脉肝脏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体外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诱导或与肝组织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是否具有肝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及蛋白质表达的功能。
材料和方法:
梯度密度离心方法分离BMSC,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两种体外诱导方法:HGF诱导0天、10天及20天;与正常或者受损肝组织共培养48小时,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细胞特异性的AFP、白蛋白和细胞角蛋白8等的表达。
结果:
BMSC经HGF诱导10d后,可以检测到AFP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诱导20d后,可以检测到AFP及白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同时发现BMSC表达的HGF受体c-Met mRNA明显减少。与肝组织共培养48小时后,RT-PCR、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可以检测到BMSC表达白蛋白和细胞角蛋白8的mRNA和蛋白质。
结论:
经HGF体外诱导或与肝组织共培养后,BMSC可以表达肝细胞特异性的基因和蛋白质,具有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
|
|
|
1 |
苏立,陈运贞,张晓刚,佘强;在心肌细胞/MSCs共培养体系中MSCs出现心肌分化表型[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2 |
曹亮;胡祥;徐迎新;安伟德;刘巨超;李力;宋旭华;王金晶;;肝脏部分切除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3 |
王晓东;任军;杨仁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横向分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5期 |
4 |
王金晶,徐迎新;肝实质细胞和肝窦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共培养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5年26期 |
5 |
刘中砥;林峥;李兴旺;;依达拉奉对大鼠肠部分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学;2008年03期 |
6 |
张晓光,田云臣;无水酒精对正常肝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1988年02期 |
7 |
冯智慧;刘晓萍;郭菲菲;;体外诱导小鼠胚芽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英文)[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8 |
杨超;董学君;;p38信号通路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肝细胞中的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
9 |
贺劲松;陈亮;周大桥;高辉;彭立生;童光东;周小舟;;祛脂复肝汤治疗脂肪性肝炎大鼠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10 |
吴玉卓;张玉婷;毛小荣;陈红;;EGF和HGF体外诱导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6期 |
11 |
章亭,陈扬荣;康氏抗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12 |
朱强;韦嘉;黄富礼;董坚;刘怀鄂;江元森;;大鼠肝细胞、Kupffer细胞体外共同培养的初步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3 |
杨军;杨琴;贾延劼;李傲;曾志磊;谢鹏;任俊伟;;相互间非接触性共培养对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4 |
郭嘉宁;雷建园;李奕;畅继武;;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分泌细胞的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19期 |
15 |
陈薇;段小群;刘永明;卢曦;;罗汉果甜苷对体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2期 |
16 |
郭成伟;梁长虹;郑君惠;李新云;张忠林;谭绍恒;;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3.0T 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1年03期 |
17 |
周播江,钟翠平,顾云娣,张新华,梁春敏,吴超群;肝再生大鼠血清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12期 |
18 |
李素婷;齐洁敏;杨鹤梅;梅立新;;柴胡总皂苷对大鼠酒精性肝病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10期 |
19 |
张芳婷,于洁,叶静,万汇涓,龙霞,房家智;人脐血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2期 |
20 |
丁洋;万圣云;;肝素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贴附ePTFE影响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