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英译研究
【摘要】: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中,文化与翻译的复杂关联引起了众多关注。本文试图以《庄子》英译为例,揭示翻译在道家文化与文学西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庄子》英译从1881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时间。其间共出现了10余种全译本和节译本。本文使用描述法对其中比较重要的译本进行查考,希望从中揭示出《庄子》作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文本,如何为近、现代东、西方译者解读并用英文重新阐释;译本整体质量和面貌之间的异同以及原因;译本对读者接受的影响等问题,同时也试图发现古代文化典籍英译的普遍性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交代了论文的起因、之前的研究综述、本论文的意义、目标和方法等。第二章是通过考察各个译本对先秦整个历史政治及哲学氛围的分析、对道家重要人物、著作、思想的评介,对《庄子》文本本身的认识等几个方面,了解译本对庄子思想、道家文化、以及整个先秦时期的总体把握。第三章从《庄子》几个基本概念的译名出发,从译名的选择解读庄子思想在英语世界中被接受的类型及轨迹,关注译名对目的语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刺激,并揭示汉英、英汉词典中隐含的文化霸权色彩。第四章讨论《庄子》作为文学著作的译介,通过译本对《庄子》文学特点的翻译,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关于《庄子》的评析,以及英语作家对《庄子》的接受,来了解道家文学在西方的接受和传播。第五章选取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译者的译本,寻找不同译本表现出的整体特点与译者身份、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目的语文化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第六章是结语,主要总结本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并指出今后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