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HIV-1主要结构基因的序列变异性以及耐药相关性突变分析
【摘要】:第一部分:上海及河南HIV-1分离株p24和gp41基因编码区序列变异性及亚型分析
目的 了解目前我国上海及河南地区HIV分离株p24蛋白编码区的基因变异性以及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收集上海及河南地区38份已经确诊的HIV-1感染患者的血浆标本并抽提出RNA,其中23份采自于河南,感染途径主要是非法献血;15份采自于上海,主要为经输血制品感染的血友病患者以及经性接触感染者。采用RT-PCR和Nested-PCR的方法扩增gag基因的p24以及env基因的gp41免疫支配区(immunodominant region, IDR),使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应用CLUSTAL X、PHYLIP等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及进化树分析。结果 亚型分析表明所有样本中81.6%为(31/38)为B亚型,在23例河南患者中全部(100%)为B亚型,;在15例上海患者中8例(53.3%)为B亚型,1例为A亚型,5例为CRF01_AE亚型,1例为CRF02_AG亚型。分别对河南与上海地区的B亚型序列进行分析,与国际共享序列相比,23例河南B亚型的p24编码区中发生核苷酸改变的位点比例为1.6%~4.2%,平均为3.2%;8例上海B亚型核苷酸位点改变的比例为2.0%~3.8%,平均为3.4%。在所有变异位点中均未发现有连续G-A的高度突变。通过对所有的序列进行配对比较计算基因离散率,B亚型内p24区以及gp41 IDR的平均基因离散率分别为3.6%和4.4%。对B亚型gp41IDR进一步分析表明,河南HIV-1分离株之间的平均变异率为3.7%,而上海分离株之间的平均变异率为4.6%。B亚型与其他亚型之间的基因离散率则为14.5%~16.8%。应用CLUSTAL-X分别得出上海及河南地区各自的B亚型共享序列并与国际共享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这两个共享序列产生氨基酸变异的比例均为2.2%(5/231),其中有3个变异位点相同,分别为A14P、I91V及E180D,而这两个共享序列之间的差异却极小,仅为0.9%(2/231)。进化树分析亦表明所有样本中大多为B亚型,且所有来自河南的B亚型样本以及大部分上海的B亚型样本多与源自泰国的B’亚型相距较近。结论 我国上海及河南地区HIV感染以B亚型较为多见,两地区的B亚型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p24基因仍然较为保守。
第二部分:中国部分地区HIV-1耐药相关性突变的研究
目的 了解我国应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感染者中耐药性
|
|
|
|
1 |
方荣,王斌,路永波,宋旭霞,邵济钧;云南瑞丽县IDUs人群HIV-1感染者毒株env基因C2-V3区序列的测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 |
樊卫平,李敬云,鲍作义,吕富双,王宏霞;HIV-1包膜基因变异的体外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02期 |
3 |
展鹏;刘新泳;;基质蛋白:治疗HIV-1感染的新靶点[J];生命的化学;2007年05期 |
4 |
李珏;鲍作义;刘思扬;庄道民;李韩平;刘永健;李林;杨坤;李敬云;;HIV-1拉米夫定(3TC)耐药毒株的体外诱导培育和鉴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年03期 |
5 |
黄留玉;;关于超级细菌NDM-1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
6 |
金宁一,王莉馨,罗坤,秦云龙,王宏伟,张应玖,李萍;利用中国流行株HIV-1 Gag重组痘苗病毒与核酸疫苗免疫的新程序[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1年02期 |
7 |
王福祥,孙永涛,王临旭,王久平,王平忠,白雪帆,黄长形;中国株HIV-1外膜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J];中国病毒学;2004年01期 |
8 |
江文正,金宁一;表达HIV-1结构蛋白靶细胞的制备及鉴定[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年02期 |
9 |
王福祥,孙永涛,王临旭,王久平,王平忠;中国株HIV-1核心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J];中国病毒学;2003年05期 |
10 |
吴小林;HIV-1疫苗的潜在作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05期 |
11 |
邵一鸣,陈筝,王斌,曾毅,赵尚德,张作儒;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在HIV-1检测中的应用[J];病毒学报;1993年03期 |
12 |
王剑虹;减毒HIV-1辅助基因免疫接种盒的构建[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05期 |
13 |
Evans TG
,闭兰;QS-21能减少HIV-1包膜亚单位疫苗的抗原剂量[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2年01期 |
14 |
孙岩;陈胜;王蒙;刘红林;;HIV-1慢病毒载体的发展及其生物安全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
15 |
黄种持;黄柳婷;林学文;凌伟专;;黑脊倒刺鲃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6 |
王剑虹;疫苗诱导的抗天然及重组HIV-1包膜糖蛋白抗体[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5年02期 |
17 |
吴虹,傅继华,王斌,王秋波,张艳丽;山东省HIV-1分离株env基因C2-V3区序列测定[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8 |
江文正,金宁一,李子健,张立树,张洪勇;HIV-1 Gag蛋白酵母表达产物的纯化及免疫原性检测[J];免疫学杂志;2004年04期 |
19 |
白如珺;刘新泳;;Tat蛋白:治疗HIV-1感染的新靶点[J];生命的化学;2005年06期 |
20 |
蒋就喜;李赫伟;周方;骆安德;徐茹;曾思恩;;桂林市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