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循环中的衰退与转型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变动存在明显的刚性,这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表象,也是问题的原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之所以存在着刚性,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这已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因此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全面转制和多元所有制的建构、建立完全开放的流动的要素市场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基础。
本文主要做的是动态研究,研究的范围从日伪统治东北时期到当前前后七十年的时间,对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轨迹的描述尤其详细。之所以选择比较大的时间跨度,是想从东北产业结构形成的路径上找出后来产业结构选择和发展的必然性。因为是动态研究,因此得出了一些静态或比较静态研究难以观察到的结论:
1.东北当前的产业结构问题主要不是表现在三次产业构成偏离“标准型结构”的差距过大。与人均GDP值相比,东北的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还是比较符合规律的,其低效率在于每次产业的发展都是在低水平上的扩张。东北的一个特色是人均财政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收入水平排在全国后列,这与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有关。
2.从1982年-2003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中得出,该时间段内东北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基本不相关。文中提出了两个解释假说,一是这段时期东北的产业结构变动十分缓慢,不足以影响经济增长;二是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太大,此消彼长,削弱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用有力的数据证实了这两个假说。
3.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就开始力图改变已经显得活力不足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事实表明这种努力收效甚微。第二产业中重工业仍旧在低水平上加速发展,后续产业发展不够,新兴产业的比重很低,而传统产业又相对衰落,传统产业缺乏和新兴产业融合。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各项指标显示其在全国已经不具备多少竞争力了。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和市场的选择,东北重工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4.农、林、牧、渔总产值中还是农业的产值占绝对比重。第二产业的衰落使之没有能力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更多的财力顾及到农业。中国加入WTO以后,东北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由于缺乏竞争力进入市场更加困难,农业陷入困境。农村工业化相比全国也非常落后。东北的就业结构变动存在逆工业化变动的现象,随着东北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构成反而增加,工业劳动力向农业倒流。文中用了四个原因解释了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