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线”苦驰“万里天”: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
【摘要】:
论文从传播、传播技术作为“关系”和“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晚清电报的进入、应用以及体制变化,以及不同群体传播观念的变与不变,以此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了传播技术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论文重点考察了晚清电报体制变化。从“官督商办”、“商股官办”到“收归国有”,主导这一体制变化的清廷官方,始终视电报为军事、政治信息控制工具,并利用各种话语力量和政治权力来加强电报的这一性质,在电报应用处于垄断地位。因应社会情势,其传播观念亦有变化,如商人参与、引入西学等,但出发点都基于加强官方的信息传播控制能力。
论文亦考察了晚清不同群体的电报传播观念。商人视电报为谋利手段;士大夫视之为“全球化”和“寻求富强”的工具;办报者利用之传递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消息;“通电”出现意味着各派政治势力亦视电报为“喉舌”,是制造舆论的工具。在不同传播观念及实践的互动下,晚清社会传播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但官方政治信息控制的观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传播体制及政策限制着社会信息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论文对晚清电报主要的传播观念做了批判性检视。尤其分析了官方意在通过军事政治信息控制的传播观念,维护旧有社会关系,严重钳制着人们通过传播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生活。最后,论文指出,只有通过持续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传播观念的更新,才能创造、维系和保证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