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表达的认知量度观

方珍平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丰富多姿的言语行为生活,运用认知、结构、功能等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建构起一个新的量度观研究视界,并通过这一中观的定量研究视界,对表达行为进行整体考察。 认知量度观,即对言语行为的整合度量,其核心是比差较异。认为在呈现的结构(语句)现场或背后,必然包含着同现或未现的对应结构。这种对应由语义产生,可能是同义结构,也可能是非同义但是相关的语义结构;这种对应由结构产生,可能是同形结构,也可能是非同形但是相类的句法结构;这种对应由语用产生,可能是同类功能,也可能是非同类但是相宜的功能结构。 比差较异,量度语言,可以体现“值”的内涵。量度观的“值”不仅包含“数”,也包含“级”、“类”等系统因素。“数”有小大,“级”有高低,“类”有强弱;但又不仅如此,有时,比如“类”,无法用数学方法排出大小位置,但是它们不同,有差异,即为含“量”。 比差较异,动力起点在思维,就不光是语言符号即字词句的比较选择,而是包含表达意图本身的考量以及相应语言符号单位、结构、组合甄选的言思互动。 在言语行为中实现的结构(说过的话/写成的话)及其对应的同现或隐现的语言结构就成为可供思量、选择的资源库,通过量度观培养言思互动的表达意识,使交流不再是传递性表达,而接近认知性表达的目标、能动性表达的目标。 这样,认知的量度观就比“同义形式选择”的观点更广泛些,比“语词调整”的观点更具体些。 全文共九个章目,分为七章,加上引论和结语,约18万字。 引论阐述论题的形成、相关的研究思路。并由现象引出量度概念及表达的认知量度观,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结语是全文的总结与结论。 本文主体部分第一到第七章,又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章,属观念论、认识论。阐述物质存在、主体思维与语言符号的相应相生的关联。认知量度观三项内容即由三章分别探讨。 第一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一:物我相应的观点(-M_0-M_1-M_2-)。阐述物质、思想、语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表达不是或不光是技巧和手段,它是认知世界、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第一节提出三元运动的假说,构拟了“三元环圈”互动图示,提出“元(本质)”(M)的三个组成要件,即对象(W)、组合方式(S)和运动性(C)。各元(物质存在、主体思维、语言符号)大致如此。得出元本质的共同图式,即M=W+S+C;第二节考察人主体(M_1)对客观世界(M_0)的反映,认为人类思维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这种主体性正是言语创新的源泉。主体思维观照物质存在是准双向性的,即M_0…—M_1。观照的方式有等同式的(“=”)也有推断式的(“—”)。人对世界的观照体现在符号表述上即形成象似性结果(M_(01)或M_(10));第三节阐述三种历史阶段性的思维方式,即把对象的质属性等同的互渗思维(P_0=P_1)、把对象推断为其他对象的隐喻思维(P_0—P_1)和主体性符号表述、建构概念对象的叙事思维(P_1—P_0)。 第二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二:言思互动的观点(-M_1-M_2-)。阐述物质对象到思想对象即概念建构的过程。认为概念的建构是意义的来源也是创造的依赖之处。概念可以不断量化。第一节通过“同一律”到“同一性”与“同义性”的过渡,说明概念建构(M_1—M_2)的双向可能性;第二节通过概念属性分解为质属性和量属性(A=Pa+Qa),说明语义的多种情况,即语义的繁衍(W=P+Q=(Pa_1+Pa_2+Pa_3…)+(Qa_1+Qa_2+Qa_3…)。这就为表达的多样性提出了一定依据。 第三章论述量度观内容之三:比较差异的观点(M/M′)。阐述对象的各种变化来源与可能。主要以四种情况为基础,即类义机理(W=W′)、转义机理(W—W′)、蕴义机理(W—)(w′+w″+w′″…))和合义机理(W=Wa+Wb+…)。这些思维机理的方式方法,反方向运动就构成语言机理的表达方式。 本文第二大部分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属言语分析论。即用量度观对语言运用、言语现实进行分析操作。分一般分析法,语义分析,结构分析,语用分析几个部分。 第四章是量度观一般分析方法,认为量度观是特殊的中观的定量分析,与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不同。主要分析范畴是“比较差异”与“设量用量”。 第五章是量度观的语义修辞分析。构拟了量度观语义分析的范畴是“概念结构”,它是量语义的实质:语义就是各种概念结构。包括数值量、概念量与合成量等。 第六章是量度观的结构修辞分析。提炼了量度观结构分析的范畴是“叙述方式”,它是量结构的实质:结构就是各类叙述方式。包括标点量、句式量、外观量、语体量、角度量等。 第七章是语用修辞的分析。概括了量度观语用分析的范畴是“情态功能”,表达行为的量语用的“类属含义”是情态功能:语用就是各形的情态功能。包括类别情态、建构情态和策略情态等。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人们对交流的需求上升到 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普通表达性命题也可以赋予语调,成为情态之用,或者有情表达,或者反讽表达,或者冷静表达,都是交流升级的表现。交流的升级体现电子机器时代、网络虚拟时代交流的新要求,即交流时必须完成公关建设,体现交流的公关性趋势。交际诉求(化),与听说读写牵手,为交流提出了新课题:不是真诚交流、有情交流根本行不通。但是有情交流不是以往的抒情、感叹,只能是表达方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信息“脉脉”等待应对方挑选回应。于是,不仅表达的叙事性强化了,而且对叙事的“技能”要求更高。这使得表达需要向内走,即“内心叙事化”;也需要新鲜感,即“思想创造性”;还需要言语行为技巧,即“语言情态化”。表达就这样行走着“个性—为他者个性—为他者的个性”的路途。也就是说,从“说自己”,到“为了别人说”,再到“为了别人而说又必须与众不同”。表达主体个性平凡,又须自我信仰。其趋向是人通过主体性来散失主体性——这正是文学体裁“悲剧”的结构,体现了社会文化特征(如反讽、解构),体现了高技术高生活质量表象之下人的渺小与孤独。表达,完成着“语言工具化—语言生命化”的迁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正光;评关联理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批判[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2 龙青然;言语行为行业特色探析[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李正义;汉英言语行为中的言外之意[J];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01期
4 孙淑芳;俄语强迫言语行为研究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03年01期
5 钱乐奕;中英道歉言语行为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凌来芳;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唐善生;褒扬、恭维与讽刺言语行为构成分析[J];修辞学习;2003年04期
8 白晓明;调节性言语行为与委婉的语用效果[J];修辞学习;2003年06期
9 朱跃,李家玉;中英商业购物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10 吴淑琼,樊葳葳;英汉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11 王俊;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2 王桂琴,刘长庆;广告语言的劝说力[J];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3 郑芷莲;俄语言语行为中的隐含[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14 袁瑛;英汉言语行为中若干尴尬语料的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5 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年06期
16 钟守满,姚明发;近50年来“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7 周民权;俄语言语行为的预测与监控[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18 林晓英;言语行为合适条件在言语交际中的非主导性[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9 王勇,汪小祥;取效行为研究:公交车公益广告词言语行为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0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J];黑河学刊;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荆欣;汉语抱怨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樊宏伟;俄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宇;中美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庄亦周;国内英语课堂“不赞同”言语行为实施策略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张春波;俄语威胁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尊骥;俄语表情类言语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袁圣鹤;日语“贬损”言语行为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小丽;汉语安慰言语行为策略及实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晶;基于礼貌原则的请求言语行为中日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徐晓丹;俄语抱怨言语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社会环境与社交语料:语用学根基之所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美国著名哲学家 罗格斯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格斯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厄尼·勒坡尔 美国哲学家 认知科学家 马修·斯通;语义与语用[N];光明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