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国人散发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2005年3月在华山医院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51例和对照338例,对年龄、性别、个人史(包括吸烟史、饮酒史、滥用药物史)、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史)、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血脂)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组中40~60年龄段有163例,占总数的64.9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值为1.41,95%可信区间1.01-1.96)、吸烟史(OR值为1.81,95%可信区间1.06-3.10)、高血压史(OR值为2.32,95%可信区间1.30-4.16)、空腹血糖值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显著性相关(P<0.05);饮酒史、冠心病、血脂值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因素与颅内动脉瘤相关性有显著性,其他因素均无显著性。结论:国人散发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60年龄段。女性、有吸烟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高危因素,其中性别差异是最普遍的因素。年龄因素可以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致病性。
第二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目的:从影像学上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5年7月华山医院514例患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造影,通过影像学的变化推测先天变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结果:在514例中有19l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含200个动脉瘤,对照组323例;发现先天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的血管281支;200个颅内动脉瘤中85个(42.5%)合并有与之相关的原发血流改变;不含颅内动脉瘤的323例患者有114支颅内血管因原发变异造成血流改变。前交通动脉瘤56个,其中41例(73.21%)合并有Al优势征,OR值为10.43(95%CI:5.52-19.72)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交通动脉瘤46个,其中颈动脉供血型或混合供血型27个(60%),OR值为11.43(95%CI:6.15-21.26)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Al优势征对前交通动脉瘤,Willis后环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后交通动脉瘤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目的:分析国人散发颅内动脉瘤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方法对华山医院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住院的散发颅内动脉瘤348例,对照组383例作分析研究,采用7900HTSequence Detect ion System的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将作为颅内动脉瘤候选基因的内皮糖蛋白(endoglin简称ENG)和弹性蛋白(elastin简称ELN)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关联分析ELN和ENG等位基因型、单倍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结果:2个来自于ENG的杂合SNP位点和9个来自于ELN的杂合SNP位点,分别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P>0.05)。ENG单倍型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无显著性相关(P>0.05),ELN基因中发现有3个单倍型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呈显著性(P<0.05)。结论:内皮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国汉族人群的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生无明显联系,弹性蛋白基因在国人汉族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