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抗虫基因对受体水稻(Oryza sativa)的适合度效应研究

陈良燕  
【摘要】:多种抗水稻虫害的外源基因已经被转入水稻中,一些转基因水稻品系已进入了环境安全评估并等待商业化生产。外源转基因可以通过基因漂移逃逸到水稻的野生近缘种或杂草种群中并带来一定的环境生态后果。但是转基因水稻中的外源基因是否能在野生近缘种或杂草种群中被固定下来和扩散开来,这与外源基因是否能提高野生近缘种或杂草类型的适合度密切相关。在一定的虫压条件下,抗虫基因可能为野生近缘种或杂草种群带来适合度利益,但在没有虫压的条件下,抗虫基因可能会消耗野生近缘种或杂草类型的部分能量来运转该抗虫基因,从而产生适合度净成本。了解转基因水稻中的抗虫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植株所带来的利益与净成本之间的平衡,可以为评估转基因水稻与野生亲缘种之间的杂交后代是否会因为适合度的改变而带来环境后果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在严格的授控试验条件下开展水稻抗虫转基因潜在的适合度成本与利益的研究还未曾有过报道。与其它类型的转基因作物一样,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评估需要阐明这些转基因作物向野生和杂草近缘种基因流的程度以及基因流产生之后,逃逸到野生或杂草近缘种中的外源基因是否可能为杂草稻或野生稻带来适合度上的优势,从而导致不利的生态后果。作为了解外源转基因对野生稻或杂草稻可能产生生态效应的第一步,本项研究以中国研制的已接近商业化生产的转Bt基因、转CpTI基因和转Bt/CpTI双价基因3种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作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和2004年进行了低虫压和高虫压授控条件下的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存在直接竞争和不存在直接竞争条件下的转基因抗虫水稻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品种的生长和结实,特别关注了这些经过多代选育的转基因栽培稻品系中的外源基因是否表现出可检测水平的适合度成本与利益。 在2003年的盆栽试验中,转基因品系受螟虫危害的程度均低于非转基因对照品系,Bt、CpTI和Bt/CpTI三种抗虫基因可以为转基因品系的抗虫性能带来优势。在低虫压的条件下,Bt基因未对转基因品系造成种子生产的适合度净成本,在高虫压条件下可以为转基因品系带来种子生产的适合度利益,无论是在非竞争试验或是竞争试验中,Bt基因都可以显著增强植株的分蘖能力,使得植株的结穗数显著增加,结实数量显著增加;Bt基因在竞争条件下对转基因水稻植株的适合度利益更为明显。CpTI基因对种子生产的适合度效应不明显,低虫压条件下未对转基因品系的结实产生适合度净成本,高虫压条件下能显著增强植株的分蘖能力,导致植株结穗数的显著增加,但对植株最终的结实没有带来适合度利益,表明CpTI基因对种子生产的适合度效应可以忽略。Bt/CpTI基因对植株种子生产 的适合度效应显著,在低虫压的竞争条件下,Bt/CpTI品系的种子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种子的千粒重也显著低于对照;在高虫压条件的非竞争条件下,转Bt/CpTI基因水稻植株在结实上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利益,但在高虫压的竞争条件下,其适合度利益不再显现,表明Bt/CpTI基因在竞争条件下的适合度成本已经达到可以抵消其适合度利益的程度。 在2004年的田间试验中,转基因品系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能,受水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等钻蛀性螟虫的感染程度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Bt基因对植株种子生产的适合度效应不明显,在低虫压条件下,Bt品系仅在非竞争条件下的结实率显著低于对照,在其它结实指标上未检测到适合度效应,但Bt品系在低虫压竞争条件下的结实数量和结穗数量与对照的差异已接近显著水平(P>0.05,且<0.1);在高虫压条件下,Bt基因在非竞争试验和竞争试验中均未产生植株结实的适合度效应。CpTI基因对转基因品系种子生产的适合度效应也不明显,在低虫压竞争条件下的千粒重显著低于对照,其它结实指标与非转基因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高虫压条件下未检测到种子生产的显著的适合度效应。Bt/CpTI基因对结实的适合度成本比较显著,在低虫压条件下,Bt/CpTI品系在非竞争试验中的千粒重显著低于对照,在竞争试验中的结实率、每株实粒重、千粒重、每株结穗数和穗长等结实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在高虫压条件下,无论是非竞争试验或是竞争试验中,Bt/CpTI品系的千粒重都显著低于对照。 在田间施用杀虫剂的条件下,Bt品系在竞争条件下各个生长时期的株高和分蘖数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成熟期的生物量鲜重也显著低于对照,分蘖数的显著降低导致结穗数的显著降低,从而影响Bt品系种子的生产,在转基因品系与非转基因品系存在竞争时,这种效应表现得更明显。对于CpTI品系和Bt/CpTI品系,外源基因对株高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分蘖的影响不显著,对结实的适合度成本也很低。 研究发现,竞争条件下更容易检测到抗虫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所带来的适合度效应。在竞争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品系在生长发育和结实上的适合度成本和利益更为显著。在转基因品系单一种植的非竞争条件下,抗虫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植株产生的适合度成本很小,甚至可以忽略,特别是在靶标害虫发生量大的条件下。 在关于转基因水稻生态安全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的逃逸对野生稻和杂草稻生态适合度的改变、外源基因在野生稻和杂草稻个体中的表达,以及外源基因在野生稻和杂草稻种群中的持久性。本项研究对有可能商业化种植的3种转基因水稻品系进行了适合度效应的检测与分析,其结果可以为转基因水稻外源转基因逃逸带来的生态后果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试验中建 立的方法可以应用到需要进一步进行的外源基因对野生稻和杂草稻适合度效应的研究中,在本研究中所揭示的抗虫基因对转基因品系的适合度效应也可以为进一步评估野生稻和杂草稻适合度效应提供有益的信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学森;牛胜鸟;王锡民;于嘉林;赵福兴;王生有;翟光明;蔡晓雨;师范生;曹永刚;许艳;郑芳;王小红;金霞;;转基因抗病毒病四倍体西瓜的培育[J];中国瓜菜;2007年06期
2 戴瑞强;张林;扈东青;赵卫国;潘刚;刘利;;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3 程振东,卫志明,许智宏;用PEG法把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再生转基因植株[J];实验生物学报;1994年03期
4 章善庆,童汉华,薛锐,华志华,汪晓玲,黄大年,谢小波;利用bar基因导入恢复系提高杂交稻纯度的尝试[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6期
5 徐莺,白永延,卫志明,许智宏;Shiva A 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及其对烟草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pv tabaci)的抗性[J];实验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6 刘庆忠,赵红军,Freddi Hammerschlag;提高苹果基因转化效率的研究[J];果树学报;2000年03期
7 朱常香,宋云枝,亓苏伟,郑成超,温孚江;农杆菌介导水稻幼胚转化获转基因植株[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黄健秋,卫志明,安海龙,徐淑平,章冰;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高频再生[J];植物学报;2000年11期
9 程磊,周根余,沈革志;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综述)[J];上海农业学报;2000年04期
10 毛碧增,单兰兰,范魏巍,赵丽涵,李德葆;盆栽非洲菊基因枪介导法转化体系的建立[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年06期
11 沈革志;王新其;殷丽青;王慧梅;;籼稻转反义蜡质基因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和纯系选育[J];实验生物学报;2004年06期
12 王景雪,杜建中,荣二花,李晓灿,孙毅;油菜下胚轴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影响因素探讨[J];华北农学报;2005年02期
13 林秀峰,邢少辰,刘志铭,王艳;盐胁迫对转BADH基因水稻R1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14 郎春秀,陈笑芸,王伏林,吴关庭,胡张华,陈锦清;酶液处理法制备转基因植株PCR DNA模板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15 林春晶;董英山;林秀峰;王继春;田文忠;储成才;;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02期
16 王军卫;杨凤萍;陈绪清;梁荣奇;张立全;耿东梅;张晓东;宋亚珍;张改生;;外源脱水应答转录因子DREB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诱导型表达与抗干旱生理效果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05期
17 赵凌;王才林;张亚东;朱镇;杨杰;黄骏麒;龚蓁蓁;;花粉管介导的转抗冻蛋白基因(AFP)水稻[J];江苏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18 刘明秋;张立全;格根通拉嘎;苗素平;扈廷茂;;农杆菌介导人肝再生增强因子转化河套蜜瓜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9 李义良;苏晓华;张冰玉;张志毅;;外源SacB基因在银腺杂种杨基因组中的表达及抗旱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0 宋孝霞;张兴国;穆胜玉;王慧霞;;农杆菌介导的蔗果寡糖基因转入番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继德;孔庆国;张梅;于喜艳;;子房注射法获得转基因甜瓜植株[A];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姜廷波;陈虹;李凤娟;丁宝建;;转柽柳金属硫蛋白基因(MT_1)烟草的获得及对重金属镉的抗性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吕慧贞;张士刚;刘静;张元湖;;α-Farnesene合成酶基因转入烟草中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王玉成;杨传平;刘桂丰;;DREB基因的抗逆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青川;康俊梅;;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苜蓿的初步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饶雪琴;周国辉;张曙光;李华平;;番木瓜环斑病毒Ys株系复制酶和Vb株系衣壳蛋白融合基因的克隆和转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7 伍小兵;成雨洁;邓西平;;转入Cu/Zn SOD和APX基因对甘薯幼苗冷后恢复的作用[A];第六届全国SO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尹小燕;杨爱芳;张可炜;张举仁;;转AtNHX1基因玉米的产生及其耐盐性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李瑞美;何炎森;郑回勇;陈永快;;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cry IA转化果蔗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才林;赵凌;朱镇;张亚东;林静;张所兵;陈涛;刘贤金;王冬兰;黄骏麒;龚蓁蓁;;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燕;抗虫基因对受体水稻(Oryza sativa)的适合度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杨飞;玉米有丝分裂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间的相互作用[D];武汉大学;2010年
3 马晖;水稻磷脂酰肌醇信号传导途径中一磷酸磷脂酰肌醇激酶(OsPIPK1)的分子遗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4 徐晓丽;在转基因水稻种子里表达细菌α-淀粉酶和真菌葡萄糖淀粉酶[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焰焰;白菜花粉发育相关基因BcMF13和BcMF14的分离及其功能验证[D];浙江大学;2008年
6 景岚;草酸氧化酶基因转化烟草和油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渠慎春;转番茄铁载体蛋白基因(LeIRT2)八棱海棠的鉴定[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白庆荣;利用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培育双抗病毒转基因植株[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9 赵伟;小麦TaFIL与TaCRC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10 柴晓杰;玉米淀粉分支酶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翠莲;转基因烟草的遗传稳定性分析及其抗逆性测定[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2 贾庆利;外源基因在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中的遗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国良;农杆菌介导的紫花苜蓿BADH基因高效转化体系的优化和转基因植株的检测[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4 李志亮;高羊茅抗渗透胁迫基因工程改良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玉广;小黑杨花粉植株转抗虫基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冯萌萌;GmDREB1基因遗传转化大豆及转基因植株耐盐生理检测[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魏明;植物气味生物工程研究(I):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监测和分析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徐文丽;抗冻蛋白基因转化烟草及转基因植株抗寒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吴立柱;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TaGSK1)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功能鉴定[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锦明;在转基因水稻种子中表达一种古细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美发明识别固氮细菌新方法[N];科技日报;2008年
2 燕民;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N];农民日报;2000年
3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启发;转基因技术(上)[N];科技日报;2001年
4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 曹郁生教授;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饲料[N];中国畜牧报;2003年
5 张振霞;理想的牧草离我们越来越近[N];科技日报;2001年
6 张振霞;理想的牧草离我们越来越近[N];科技日报;2001年
7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2年
8 中科院院士 张启发;转基因食品安全吗[N];浙江日报;2002年
9 记者 蒋建科;中国农科院将体改推向纵深[N];人民日报;2001年
10 本版编辑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细胞和分子神经科学系 DJ Wells 程肖蕊 译;你知道基因兴奋剂吗?[N];健康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