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应用

彭云  
【摘要】: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是建立在对红外信号在时间分辨检测基础上,用以研究分子内官能团间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二维红外谱能够有效地提高谱图分辨率,将重叠峰甚至是原先被掩盖的一些小峰,清晰地显示出来。它还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聚合物大分子在外界微扰作用下,分子内各结构单元、官能团发生变化然后弛豫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先后关系。二维红外光谱首先是作为一种研究聚合物的新技术而提出来的,它不但适合于研究单一聚合物,也适合于研究各种共聚物及高分子混合物等。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应用二维红外光谱研究了多个聚合物体系在外扰下的微观结构和构象变化。 在研究聚乙烯甲基醚(PVME)水溶液的水合及相变行为的体系中,当温度高于临界混溶温度(LCST)时,PVME水溶液将出现相分离行为。我们利用FT-IR透射,NIR,ATR光谱和2DIR相关光谱研究了PVME水溶液的水合和相变行为。 PVME水溶液的FT-IR红外光谱发现随着浓度增加C-H和C-C吸收峰逐渐出现红移,C-O吸收峰则出现蓝移,在浓度增加到43-wt%左右时,这种位移现象加重。浓度低于43-wt%时,除与PVME分子链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外近,剩下还有部分本体水存在。当超过该浓度,则没有本体存在了,几乎每个水分子都与PVME分子发生作用,随着水分子的逐渐减少,这种作用力逐渐减少,因此吸收峰位移加剧。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研究40%以下不同浓度的PVME水溶液的ATR光谱发现,体系中除了与水完全形成氢键的C-H和C-O外,还有少量部分脱水的C-H和C-O基团,也就是说即使体系中有足够的水分子与PVME分子形成氢键,但仍有部分PVME分子单元没有完全与水形成氢键,这可能是因为体系中存在多种水合模型。 我们利用FT-NIR光谱检测了室温下PVME水溶液的近红外光谱,发现当浓度在40-wt%以下时,体系中观测到的主要是本体水中的OH倍频吸收峰。当浓度增加到50-wt%时,在低波数6434 cm~(-1)处出现形成强氢键的OH倍频吸收峰。 5-wt%PVME水溶液在39℃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相变行为,46℃达到平衡;较高浓度的15-wt%PVME水溶液体系相变温度降低,在37℃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相变行为,42℃达到平衡,相变过程缩短;加入KCl盐后溶液的相变温度降低,相变过程增长。水溶液相变达到平衡后,PVME相仍然有少量水存在,不是完全的分相。PVME水溶液相变过程的红外光谱发现,相变温度时,PVME吸收光谱逐渐增加,且出现位移,利用二维光谱发现水合的PVME吸收峰变化都快于脱水的吸收峰,这是因为PVME相变过程是先沉淀再脱水的过程,存在两个步骤:PVME的链段构象首先由无规线团变为蜷曲球体聚集起来,体系中与PVME没有作用的自由水被排出,此时还未来得及完全脱水亲水的醚键基团大部分被亲油的主链部分包裹起来。虽然第一步中大部分本体水已经被排出,但有部分水分子与PVME分子链作用未被排出,因此第二步为体系中分子链的脱水过程。而脱水过程中,C-H和C-C脱水变化先于C-O脱水变化。 在水-PVME-无机盐的体系中,PVME的相分离温度随着外加无机盐浓度的上升呈线性下降;随外加无机盐中碱金属阳离子半径的增加呈线性下降:随外加无机盐中卤素阴离子电负性的增加呈线性下降。在水-PVME-无机盐的体系中,PVME的链段构象随着温度上升和随着外加无机盐浓度上升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基本一致,即温度变化和外加无机盐浓度变化对于PVME的构象变化的影响是一致的。通过二维分析发现在升温过程或者外加无机盐浓度增加的过程中PVME链段构象的变化与水-PVME体系一致。 水在聚己内酯(PCL)中扩散的研究体系中,我们利用FTIR-ATR光谱法研究水分子在PCL中扩散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观察水的OH的伸缩振动光谱发现有两个吸收峰对:(3658,3560cm~(-1))和(3411,3197 cm~(-1))。其中3658和3560cm~(-1)分别是水分子与聚合物PCL中的亲水基团羰基(C=O)形成部分氢键后OH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而3411和3197 cm~(-1)则是水分子之间形成强的氢键后OH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水分子在聚合物中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以本体水方式存在,另外一种则是水分子与聚合物形成氢键的方式存在。而且根据二维光谱计算的结果可以知道,在水分子的扩散过程中,水分子首先以本体水的形式进入聚合物中,然后再与聚合物中的亲水基团形成氢键。此外,利用非线性曲线拟合方程计算了水在PCL膜中的扩散系数,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我们也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研究了聚偏二氟乙烯(PVDF)熔融过程的构象变化。聚偏二氟乙烯(PVDF)是一种半晶质多晶型高分子材料。利用红外光谱测定研究连续升温情况下的熔融过程PVDF分子的光谱变化,发现样品的红外光谱中有四种组分吸收峰组成:α结晶,β结晶,γ结晶以及无定形态PVDF。随着温度逐渐增加,结晶结构的PVDF组分随着温度增加吸收峰强度下降,而无定形态吸收峰强度则增加。 经二维相关分析,该熔融过程中β-PVDF吸收峰变化最快,变化最慢的是无定形态PVDF。这表明PVDF熔融过程中β-PVDF结晶分子链最不稳定,当温度升高,其分子链最先松弛由有序状态转变成无定形态,然后是γ-PVDF分子链松弛由有序状态转变成无定形态,α-PVDF分子链松弛由有序状态转变成无定形态。变化同时结晶分子链中CF_2基团较CH_2更容易发生变化。 至于聚偏二氟乙烯(PVDF)在环己酮溶液中的凝胶行为研究体系,PVDF溶解环己酮中时,其热溶液在室温下冷却后容易形成热可逆凝胶。我们利用FTIR-ATR红外光谱方法观测了该凝胶过程,发现PVDF凝胶过程红外光谱中出现α-PVDF结晶吸收峰,这些结晶吸收峰随凝胶时间增加而强度增加,但在45min后增加趋势减弱。结晶是引起热可逆凝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凝胶前期聚合物由无规分子链转变成有序结晶构象,而凝胶后期结晶的分子链开始折叠形成凝胶。在凝胶过程的一维红外光谱中,溶剂的吸收峰没有明显变化。 凝胶前期的二维相关分析发现,随着PVDF由无规线圈形成PVDF结晶构象的过程中,溶剂环己酮分子构象也出现变化,其中二聚体分子C=O吸收峰1707cm~(-1)逐渐减少,单体分子C=O吸收峰1718 cm~(-1)逐渐增加。此外,1695 cm~(-1)吸收峰的出现可能是C=O与CF_2相互作用而导致,表明溶剂参与了PVDF的凝胶过程。此外,C=O吸收峰变化要比PVDF结晶吸收峰变化慢,表明PVDF凝胶过程中结晶构象形成比溶剂分子构象变化要快。但凝胶后期,尽管PVDF结晶吸收峰依然在增加,而溶剂环己酮分子构象仍然在发生变化,但PVDF在该过程主要为结晶构象转变为物理凝胶过程,结晶速率减慢,其吸收峰变化不再比环己酮构象变化更快。 PVDF分子链吸收峰区间的二维相关分析:在凝胶前期,随着PVDF由无规线圈形成PVDF结晶构象的过程中,涉及CC主链振动873 cm~(-1)和CH_2振动吸收峰796 cm~(-1)比CF_2基团振动吸收峰762 cm~(-1)的变化要慢,这说明PVDF的CF_2基团首先发生构象调整然后再引起其他主链基团的构象变化;而凝胶后期的二维光谱中,溶剂和PVDF分子基团的吸收峰仍然在发生变化。同时,这些吸收峰之间都出现相关交叉峰,说明溶剂和PVDF分子基团发生了相互作用参与到了PVDF的后期凝胶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乔庆礼;;《光谱》[J];科技与创新;2020年24期
2 汤玉美;;走进光谱之见所未见——从牛顿说起[J];安徽科技;2021年03期
3 杨文康;方勇华;刘家祥;吴越;张蕾蕾;;基于改进非负矩阵分解的多组分气体光谱解混算法[J];量子电子学报;2019年06期
4 尹傲;陈同生;;基于光谱分离的定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J];中国激光;2020年02期
5 乔庆礼;;《光谱》[J];科技与创新;2020年16期
6 高冬阳;龙华保;吴双卿;杨俊彦;李大鹏;陈龙江;;基于光谱角与光谱距离的目标识别方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20年05期
7 赵宗亮;;试论基于光谱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0期
8 张濛;王忠杰;岑剡;;光栅光谱仪的光谱重建[J];物理实验;2017年05期
9 王新强;张丽娟;熊伟;张文涛;汪杰君;叶松;;空间外差光谱自适应基线校正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9期
10 万浩然;徐争争;王冠;宁日波;;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空间约束增强方法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11 尚蕾;;透视光谱方案中的评估模式[J];世纪桥;2007年08期
12 丁鲁民;新型光谱诱导电动捕虫机[J];口岸卫生控制;2004年06期
13 ;新型光谱探测仪问世[J];光学仪器;1998年02期
14 李正强,李伯符,胡坤生,王金;BR-PVA-Ag膜热稳定性的Raman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1995年Z1期
15 方磊;;速度光谱[J];汽车生活;2012年02期
16 ;第三届光谱网络研讨会(e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eCS 2017)第一轮通知[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年02期
17 ;第三届光谱网络研讨会(e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eCS 2017)第一轮通知[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12期
18 陈达;赵超;黄志轩;李奇峰;;一种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奶粉重金属检测新方法[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鑫尧;孙素琴;卢为琴;;时间分辨光谱和三维光谱[A];分子光谱学进展(Ⅸ)[C];1996年
2 刘恒;张柏诚;兰韬;董朝;任吉存;;空间分辨散射相关光谱[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陈佳圭;;微弱光谱的检测[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1年
4 徐超;高淑梅;刘诚;;基于小波变换的光谱去噪研究[A];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长林;林桦;赵炜;应礼士;余爱水;穆国融;;激光光热光谱的最新结果[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6 黄良平;;核磁共振零点光谱之发展与应用[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陈增萍;;光谱形变定量分析理论及其在复杂多相体系定量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9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C];2014年
8 王永明;李彩云;范红俊;;稀土配合物电子跃迁光谱[A];中国化学会2005年中西部十五省(区)、市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晟锌;沈吉敏;王斌远;屈岩峰;;依托于光谱-色谱联合实训平台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科研成果转化和优质资源共享为重点[A];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C];2016年
10 王朝晖;何玉韩;王静静;郭伟;王瑛;岑琼燕;张永燕;;宽带和频光谱研究表界面动态过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五分会:纳米表征与测量[C];2016年
11 范世福;;光谱技术和光谱仪器的近期发展[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2 邓宇佳;田云飞;邹志荣;侯贤灯;蒋小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的同时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6年
13 唐平瀛;戴晶怡;谈效华;向伟;石磊;;离子源研究中的光谱诊断[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4 王家俊;者为;刘言;蔡文生;邵学广;;基于拓展光谱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方法[A];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C];2015年
15 李灿;;现代光谱在催化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6 王艳梅;张嵩;唐碧峰;郑秋莎;张冰;;异溴丙烷的质量分辨阈值电离光谱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7 周在进;刘刚;任先培;;几种不同属野生蘑菇的FTIR光谱鉴别研究[A];第十八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8 彭志敏;杨乾锁;竺乃宜;姜宗林;;基于分子发射光谱的温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9 李慧卿;庞尔国;赵亚琴;杨斌盛;;CopC热稳定性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0 何玉韩;徐媚;王朝晖;;秩消因子法用于飞秒和频光谱基底信号的扣除[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云;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在聚合物体系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6年
2 杜艳君;基于分子自吸收发射光谱的气体参数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8年
3 叶树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识别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马振鹤;光谱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宋扬;光谱发射率在线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新全;静态光谱偏振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1年
7 刘强;基于光谱的颜色喷墨再现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张嵩;溴丙烷及甲基吲哚的质量分辨零动能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9 王洪建;激光等离子体极化光谱诊断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王宝辰;硅(锗)酸盐发光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光谱调节[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1 郭静茹;过渡金属氧化物和氢化物的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2 王新北;基于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3 许法强;基于光谱的多色复制技术研究及实现[D];武汉大学;2013年
14 李佛琳;基于光谱的烟草生长与品质监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5 张一驰;超冷铯分子长程态和直接光梳光谱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16 刘恒;时空分辨散射相关光谱新方法研究及其生物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7 毕云峰;面向水下原位探测的光谱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8 熊婵;基于多维多模式超光谱系统的复杂混合溶液成分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19 张德萍;若干自由基的高分辨激光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0 孟宪江;利用光谱和神经网络技术的生物表面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石瑞涛;钨和钨铜合金光谱发射率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
2 许开品;铜、钢和铁的光谱发射率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汪爽;基于光谱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流速测量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许俊龙;基于光谱的分色算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卓建英;岩石矿物热红外光谱特性与光谱解混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6 张俊祺;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徐艺寒;钼的光谱发射率特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
8 焦志伟;多光谱告警技术及其在重要目标防空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胡珂青;基于红外石英杯的FTIR光谱食用油品质检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0 张凯华;基于光栅单色仪的光谱发射率测量装置[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1 王东;新型多光谱偏振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12 郑水钦;基于光谱操控的超快光学技术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13 臧延哲;氛围条件材料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14 谭彬;土壤光谱重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5 丁佳鹏;等离子发动机羽流区的光谱诊断及模式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6 苗建民;基于发射光谱的激光熔覆过程高温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17 朱思敏;冠层模型的光谱超分辨率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8 王咏;纳秒激光在液体介质中的光谱展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9 雷新卓;场景光谱模拟再现系统研究与设计[D];苏州大学;2017年
20 赵哲;月壤矿物光学常数优化反演与月壤光谱高精度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杨清清;潮水的方向:京东技术光谱[N];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
2 记者 李晓静;“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成功发射[N];吉林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孟妮;“海洋光谱号”为中国宾客带来海上盛宴[N];国际商报;2019年
4 记者 万红;“海洋光谱号”明年首航来华[N];天津日报;2018年
5 孙绍振;中年世界的精神光谱[N];文艺报;2008年
6 江苏 柳叶吹风;用Flash实现光谱效果[N];电脑报;2002年
7 记者 张守敏;汤爱军会见英国光谱集团总裁[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黄永明;一个人和一本书的科学主义光谱[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吴佳珅 高博;光谱大数据来自耿耿星河[N];科技日报;2015年
10 杨 喆  罗时龙;检疫证书实现光谱快速鉴别[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11 ;优码光谱高效防爆膜科技服务决定价值[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12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他们挺身而出 合成青年战“疫”的完整光谱[N];中国青年报;2020年
13 何理;“多彩光谱”:挖掘每一个儿童的灿烂之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4 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 马晓霖;亚投行:创始资格收官后的数字光谱[N];华夏时报;2015年
15 记者 何苗;肉类光谱安检有望实现[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1年
16 高博张艳;七彩“光谱”照亮孩子成长之路[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7 记者 冯源 张遥;东北亚名人会热议合作“光谱”[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8 ;对《新发现的光谱规律受到质疑》一文的回应[N];广东科技报;2001年
19 黄一琨;全球FDI图景 不均衡的光谱[N];经济观察报;2003年
20 易晖;云南梦的“七彩光谱”[N];云南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