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张立军  
【摘要】: 基于目前中国金融发展特征以及相关文献综述,本文提出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即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效应、金融发展的降低贫困效应。然后,本文对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一)在Galor-Zeira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理论模型增加了抵押品这一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信用约束的假设正是财富动态轨迹跃迁的关键所在,也就产生了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分析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我们可做如下推导: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整体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继承的遗产一般都会比整体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继承的遗产要高,因此我们有理由把本文中当事人的穷人和富人近似为城市居民群体和农村居民群体,从而,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也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二)金融发展意味着利率管制的放松和金融部门效率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三部门模型表明:金融发展的城乡非均衡效应影响着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储蓄率、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生产性资本投资收益率以及储蓄投资转化效率、资本劳动装备率、资本劳动装备率的增长率,而这些因素又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对比关系。从而,金融发展的城乡非均衡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另外,经济转轨过程中,具有工业比较优势的A地区因为具有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因此该地区非国有工业部门发展更快。非国有工业部门的发展不仅会带来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且也给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应收入;但相对于A地区,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B地区没有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其非国有工业部门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城乡收入差距主要仍然表现为农业部门和城市国有工业部门的收入差距。另外,由于市场力量发挥了更大作用,大量资金从B地区流向了A地区,A地区和B地区经济和金融差距会更加扩大,从而会更加扩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即金融发展的地区非均衡效应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三)金融发展通过两条途径即间接渠道和直接渠道降低贫困,一条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从而可以降低贫困水平;另外一条是微型金融的降低贫困效应,即通过发展小额信贷,为城乡贫困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居民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他们的贫困水平。贫困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城乡收入差距。即金融的降低贫困效应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 接着,本文具体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三大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一)利用1978—2004年以及分年段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显著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不依赖于经济结构的特点。同时,总体来说,所谓的库兹涅茨现象并不存在。(二)选取1978—2004年全国金融发展非均衡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经济开放程度指标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指标等经济和社会因素指标共同构建VAR计量模型进行分析表明金融发展的城乡非均衡效应显著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利用1978—2004年以及分年段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的地区非均衡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的地区非均衡效应显著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三)利用1978—2004年中国的数据对金融发展的降低贫困效应的间接渠道进行检验得出:金融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分别降低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平均值和农村恩格尔系数,也间接证明了金融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分别降低整体贫困水平和农村内部的贫困水平。同时,基于中国1994—2004年小额信贷的相关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截面分析均表明:金融发展的降低贫困效应的直接渠道显著降低贫困程度。从而,基于中国的现实证明了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的存在。需要补充的是,在我国目前金融发展还不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和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效应还占据着主导的地位,金融发展的降低贫困效应还处于一种次要的境地,所以,在目前阶段,金融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在中国目前金融经济环境中,金融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本文带给我们的政策含义是金融应该更多为穷人服务、为农村居民服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金宝;浅谈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与金融经济分析工作[J];新疆金融;1994年S3期
2 ;阅读问卷调查表[J];金融经济;2003年11期
3 ;阅读问卷调查表[J];金融经济;2003年12期
4 ;严控货币信贷 稳定金融经济[J];福建金融;1988年10期
5 徐联初;关于做好《金融经济》编辑发行工作的几点意见[J];金融经济;1994年09期
6 易香成;编读往来[J];金融经济;1999年09期
7 何少军;;论我国的金融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8期
8 张光煌;;经济杂志时尚化,经济话题通俗化——《金融经济》荣获湖南首届社科类优秀会刊有感[J];金融经济;2008年01期
9 郭燕青,李树臣;试论金融经济国际化[J];大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李贵荣,张治端;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师;2005年07期
11 宗亮;;少功山居造访[J];金融经济;2006年17期
12 陈小凡;;人民币升值问题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1期
13 吴勉坚;处理好五个关系 确保金融经济稳健运行[J];武汉金融;1998年04期
14 姚彦文;金融产业与金融学科探索[J];学术探索;1998年01期
15 陈树高;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6期
16 徐浩;;国际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发展动态[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2期
17 ;书香四溢——《金融经济》杂志参与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侧记[J];金融经济;2010年11期
18 陈扩林;金融如何更经济──访著名教授徐唐龄[J];金融经济;2001年08期
19 宋世杰,罗兵;金融经济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导致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0 喻锎;;仅仅是意义和快感——关于约翰·菲斯克“两个经济”电视文化理论的几点质疑[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柳;张永翊;;金融经济与全面对接及京津廊一体化[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2 罗继东;;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优化广东金融生态环境[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承训;;新帝国主义论——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超级垄断资本主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祝晓光;王小江;;论绿色金融政策的深化[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马艳;李真;;我国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创新[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6 何焰;;21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法律治理刍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7 莫开伟;陈健坚;;如何加强和改进人民银行办公室信息报道工作[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8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9 刘宗智;勾怀亮;冀威;庞艳;王伟伟;;城镇企业环保项目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宋衍涛;孙玥;;北京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路径选择[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 李立华;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金融混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陈鹏;中国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之岩;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谢斌;顺周期资金跨市场流动下的金融系统稳定性调控与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徐景;美国金融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曾建中;论中央银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D];东北大学;2009年
8 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光;甘肃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郑丽花;金融异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王会玲;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路径选择[D];河北大学;2014年
4 罗丽丽;次贷危机后对金融监管的反思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雅洁;我国政府治理金融排斥的角色定位及相关法律制度探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徐薇;金融集团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陈兵;中国东部八省金融生态发展比较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8 谈艳玲;基于DEA模型的我国秦巴连片特困区的金融支持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陈岩;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梁喆;沈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兴维;金融可为扩大需求做什么[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简意中 程显武;推进金融经济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3年
3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认清金融经济的本质[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记者  周闯 通讯员  余刚 吴炜 王峰;人行吴江支行力促金融经济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纪可真;建设金融强国的路还很长[N];佳木斯日报;2010年
6 吴大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N];湘潭日报;2005年
7 北京经易智业投资有限公司 章程;黄金避险功能被强化的原因分析(下)[N];中国黄金报;2006年
8 本报副总编 张庭宾;2010~2014:全球危机与中国变革[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周志平(作者系人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行长);构建和谐金融经济要妥善处理几个关系[N];张家界日报;2005年
10 衡阳银监分局局长 李训明;加强金融宣传 促进金融经济和谐发展[N];衡阳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