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实际高强度激光束的描述和激光加速带电粒子特性的研究

王伟  
【摘要】: 随着强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利用激光的超强电磁场加速带电粒子,并据此发展新一代小型化高能加速器已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真空激光加速的实验研究,对此,人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首先,以往的真空激光加速理论是基于基模高斯光束发展起来的,而实际的高强度激光器输出的一般是平顶光束。这样的光束聚焦后,在主焦斑周围存在衍射形成的旁瓣。从实验的角度,人们很关心原有的加速理论在这样的光束中是否依然有效,衍射环会对加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以往的研究表明,以小角度(tanθ~0.1)入射到激光焦斑附近的电子才能够被光场俘获和加速,而实验中往往采用短焦距(F#~3)聚焦镜聚焦光束以获得更高的功率密度。为了实现电子的小角度入射,必须在聚焦镜上开一小孔作为电子的通道,或者外加磁场以使电子绕过聚焦镜进入激光焦斑附近,这会影响激光场的分布并增加实验的难度。大角度入射的电子真的不能被俘获加速吗?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本论文给出了几种光束的理论描述,探讨了它们的传播特性,并结合真空激光加速机制研究了电子在相应光场中的动力学特性。 论文给出了平顶光束和聚焦平顶光束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用多阶拉盖尔-高斯(LG)光束加权叠加的方法来描述平顶光束,称其为平顶高斯光束(FGB)。与其它描述方法相比,FGB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解析地给出光束的传输过程。利用Lorentz规范,并令矢势A具有FGB的形式,给出了平顶光束和聚焦平顶光束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这组表达式可以非常方便地应用于粒子模拟计算。 论文研究了聚焦平顶高斯光束的特性,并证实在聚焦平顶高斯光束中,俘获加速机制依然有效。与高斯光束情况类似,聚焦平顶高斯光束中,存在着俘获加速通道(相速度小于真空光速的低相速区和强纵向电场分量的重叠区域),以适当初始动量入射到该通道中的电子,能够被俘获并长时间保持在加速相位,进而获得持续加速。 论文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聚焦平顶高斯光束焦斑周围衍射环对电子动力学的影响。根据有质动力势模型,电子的横向初始动量必须大于某一临界值,才能穿过衍射环形成的势垒进入强场区。研究表明,衍射环的存在,使得场中出现了三类较为典型的加速通道:1.初始横向动量大于临界值的电子,可以穿过衍射环进入强场区并获得很好的加速,这一类电子具有较高的俘获加速份额,且出射能量散度较小;2.初始横向动量较小且入射角度也较小的电子,虽然能够绕过衍射环而进入强场区,但这个过程对光场的初始位相较敏感,加速平台(电子出射能量随光场初始位相的变化)不好;3.初始横向动量较小且入射角度较大的部分电子,有可能在衍射环处被俘获加速,但因为加速场的强度较弱,电子能量增益较小,这并不是理想的加速通道。总之,电子的初始入射条件是决定电子进入哪类加速通道,从而决定加速特性的重要参数。在第一类通道中,因为需要较大的横向动量,以较大角度入射的电子,依然能够被俘获加速。这时电子不会和激光聚焦镜相遇,可以直接入射到焦斑附近,而且,当电子束团和激光相互作用时,第一类通道能够产生准单色的电子束。 论文研究了平顶高斯光束的特性和这种光束中的电子动力学特性。因为纵向电场分量的大小正比于横向电场的横向变化率,平项高斯光束横向电场在光束边缘下降的更快,因而具有更强的纵向电场。与高斯光束相比,腰宽相同时平顶高斯光束的衍射角更大。在相同的激光强度下,平顶高斯光束中电子更容易被俘获加速,允许的入射角度更大,出射能量更高。显然,激光强度、脉宽和焦斑大小相同时,平顶光束包含的能量比高斯光束多,所以电子出射能量的些许增加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子最佳入射角度的增加则对简化实验方案的设计十分有利。 依据理论结果和现有实验条件,提出利用激光辐照喷气靶产生相对论电子束,并将其注入到300TW激光焦斑附近,通过测量出射电子的空间分布和能谱,验证CAS机制是否有效。这一方案的一个优点是较易实现注入的电子团与激光脉冲的同步。论文给出了初步的实验安排和诊断方法,并通过模拟计算对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了简单的讨论。 总之,本论文给出了平顶和聚焦平顶光束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证明在更接近实际光束的聚焦平顶光束中俘获加速依然有效,证实大角度入射的电子在平顶或聚焦平顶光束中依然能够被俘获和加速,给出了一个CAS原理验证性实验的初步方案。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而且对推动俘获加速机制的实验研究有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巩马理;激光光束传输特性分析─—等效波面曲率半径法[J];激光技术;1994年05期
2 蒲继雄;高功率激光光束的光束质量及聚焦[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3 付承志;;相对论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6期
4 朱琦;陈军;;超短光脉冲光强分布实时测量[J];光学仪器;1997年Z1期
5 ;先进的自动激光光束分析仪[J];光机电信息;1999年09期
6 祁金刚;李春杰;;激光光束指向稳定性的测量[J];物理实验;2007年12期
7 陈孝良;姜远海;刘志诚;;应用激光衍射法对静息蟾蜍缝匠肌肌节长度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8 辛建国,田小红,朱晓军;一种提高激光光束强度分布检测精度的算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陈彦北;陆建;倪晓武;;激光作用金属板材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强小拾;周华;;带电粒子在外加电磁场中去捕获问题[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6期
11 ;激光的形成和特性[J];激光与红外;1977年07期
12 滕树云,刘立人,云茂金,闫爱民;提高能量密度的超衍射极限激光光束相位补偿技术[J];光学学报;2005年04期
13 周淑文;光学中的矩阵技术[J];光学技术;1980年04期
14 林应荣;测量激光光束扩散角的一种新方法[J];激光杂志;1985年01期
15 戚燕;;激光光束形状和测试仪有效受光面尺寸的关系[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年03期
16 张晓鹏;王智勇;刘学胜;张晓兵;陈新松;左铁钏;;Nd:YAG高速激光深雕刻机的研究[J];激光杂志;2007年05期
17 ;激光应用[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02期
18 ;激光安全与防护[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6期
19 马保科;马淑兰;袁卫;;Mellin变换在处理光束漂移中的应用[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20 江光;;CO_2远红外激光器的直接记录[J];激光与红外;197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武;王群书;邵碧波;王飞;马志亮;宇文璀蕾;张检民;;环形光刀取样式高能激光光束在线测量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高明伟;高春清;林志锋;B.Eppich;H.Weber;;利用Wigner函数测量实现激光光束特性参数的评价[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罗宇强;任豪;章书敏;;CCD测量激光光束基本参数的软件开发[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解平;傅淑珍;谢川林;;非稳腔激光光束质量测试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5 刘兰琴;张清泉;景峰;彭志涛;张小民;;两种不同算法重构高功率激光束的相位[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6 桂赛银;周雪华;;支撑喉内窥镜下钬激光治疗喉部疾病的手术配合[A];2007浙江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胜立;;雷达测速在21世纪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8 王世绩;顾援;;X光激光实验研究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9 王兆华;金展;郑加安;王鹏;魏志义;张杰;;20TW激光波前畸变的测量和修正[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10 孙陶亨;田测产;张毓英;;X射线激光空间相干性的理论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实际高强度激光束的描述和激光加速带电粒子特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敖磊;基于靶标反馈的自准直光束漂移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彩霞;嵌入式激光光束质量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吴翔;半导体激光光束的特性及其耦合技术[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大海;激光光束波前畸变的径向剪切干涉诊断及其控制新方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罗时荣;平顶分布光束的描述、计算模拟和基于强度矩方法的激光光束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周建华;负折射介质中激光光束的傍轴传输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陆璇辉;衍射光学元件激光谐振腔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云山;激光转镜宽带扫描热过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10 马红亮;PPKTP晶体光学参量过程产生压缩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云利;激光光束的传输特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邓冬梅;激光光束传输及超短脉冲光束传输的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冯东洋;激光束性能测量方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永锋;激光光束功率分布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5 叶锦函;基于35mm高炮的激光光束准直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6 周建康;利用图像融合提高CCD的动态范围进行激光光斑检测[D];苏州大学;2006年
7 郭晓艳;短波长激光抛光蓝宝石工艺过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8 肖勇;基于CCD的激光光束分析软件系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潘毅思;采用非球面光学系统实现激光束整形[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丰杰;车身覆盖件的三维激光切割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明;石油枯竭,何不借助太空电力[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万佳欢;激光电视可显示70种颜色[N];北京科技报;2006年
3 王姣;激光到底会不会损伤视网膜?(上)[N];科技日报;2008年
4 唐川;光盘原理深入剖析[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5 赵聪;防伪包装技术之彩色打标[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HD-DVD[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记者 李媛 通讯员 于晓颖 雷歌红;北安公司三分公司加大设备投入 赢得效率赢得安全[N];建筑时报;2007年
8 鼎鸿;数控激光切割机组简介[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专稿 司项宇;海外聚焦中国激光武器[N];世界报;2008年
10 ;月亮感受地球引力“心潮起伏”[N];大众科技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