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酶基因多态对多环芳烃接触人尿中1-羟基芘水平的修饰
【摘要】: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来源于有机物不完全燃烧的一组化学物,含有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等多种致癌组分。人体多环芳烃接触途径包括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及皮肤接触。多环芳烃的体内代谢产物已逐渐被用于接触评价。本课题检测了447名炼焦作业工人和328名非职业接触工人尿中卜羟基芘(1-Hydroxypyrene,1-OHP)浓度,探讨了其与个体呼吸带空气样中多环芳烃含量,职业接触,卫生防护,及吸烟、烹调习惯等生活污染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分析了基因多态性对多环芳烃接触后人尿中1-OHP浓度是否具有修饰作用。
对炼焦作业工人的接触评价发现职业暴露环境下,作业工人尿中1-OHP浓度与16种PAHs总量、芘(Pyrene,Pyr)、BaP和二苯并[a,h]葸(dibenz[a,h]anthracene,DahA)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5,P<0.001);焦炉工班末尿尿中1-OHP浓度(几何均数,GM,μmol/mol肌酐)明显高于当地的非职业接触人群(焦化Ⅰ厂5.18vs.0.34;焦化Ⅱ厂:4.21 vs.0.19;P<0.001),焦炉工尿中1-OHP浓度与作业类别有关,呈炉顶工>炉侧工>其他炼焦作业工人,这些趋势与接触剂量结果一致:提示尿中1-OH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焦炉工多环芳烃暴露的良好生物标志物。炼焦作业时经常性佩戴防护口罩有助于减少尿中1-OHP排泄水平(3.42 vs.5.66,P=0.020),重度吸烟(>10支/天)比不吸烟者尿中1-OHP排泄水平轻度升高(4.95 vs.4.01,P=0.068)。
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焦炉工尿中1-OHP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AhRR554K AA型携带者高于GG型携带者(5.12 Vs 4.20,P=0.236),UGT1A1-3263T>GGG型携带者低于TT型携带者(3.92 vs 5.11,P=0.133),GSTP1Ⅰ105VGG型携带者低于AA型携带者(2.91 vs 4.93,P=0.087),单基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外暴露等级(作业类别),吸烟和防护口罩的佩戴等因素后这三个位点多态可以影响尿中1-OHP的浓度(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64,0.050和0.037)。两阶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发现AhR、CYP1A1、CYP1A2、CYP1B1、UGT1A1、GSTP1和GSTT1基因多态在考虑基因间交互作用后可以影响焦炉工尿中1-OHP浓度。
对非职业接触的某线材厂220名男性工人和108名女性工人的尿中1-OHP浓度进行检测的结果发现女性尿中1-OHP浓度显著高于男性(0.50 vs 0.34,P<0.001);女性尿中1-OHP的排泄与在厨房烹调的频率和烹调时抽油烟机的使用有关(线性回归模型中,P值分别为0.034和0.072),而男性则与主动吸烟和在厨房烹调的频率有关(线性回归模型中,尸值分别为0.001和0.016)。
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非职业接触人群尿中1-OHP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AhR R554KAA型携带者高于GG型携带者(0.49 vs 0.35,P=0.054),CYP1A2-163C>A AC型携带者低于AA型携带者(0.34 vs 0.44,P=0.079),EPHX1EX1-362G>A AA型携带者低于GG型携带者(0.50 vs 0.36,P=0.056),单基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性别、烹调习惯(烹调频率、烹调时抽油烟机的使用及烹调时所用能源)和主动吸烟等因素后这三个位点多态可以影响尿中~-1=OHP的浓度(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62,0.051和0.058)。两阶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发现CYP1A1、CYP1A2、CYP1B1、EHPX1和UGT1A1基因多态在考虑基因间交互作用后可以影响非职业接触人群尿中1-OHP浓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尿中1-OHP可以作为职业接触人群和非职业接触人群多环芳烃暴露良好的接触生物标志物,建议在接触评估时可以采用尿中1-OHP来进行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检测,并根据接触评估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卫生防护;尿中1-OHP浓度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本研究为解释多环芳烃代谢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这样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而研究中易感性多态位点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刘国红;刘凤仁;徐新云;余淑苑;黄广文;张振;蓝涛;;某市交警多环芳烃暴露肺癌发生风险评估[J];卫生研究;2011年01期 |
2 |
董少霞;程义斌;刘娅;徐丽珍;贾晓军;丁昌明;金银龙;;太原市孕期妇女体内多环芳烃负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年04期 |
3 |
董少霞;刘娅;程义斌;徐丽珍;贾晓军;丁昌明;金银龙;;太原市大气多环芳烃水平及孕妇体内多环芳烃负荷关系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5期 |
4 |
线引林,李晓华,王敢峰,曲正和,郝如军,韩辉,隋锡伦,胡玉良;电解铝厂接触多环芳烃的生物监测指标——1-羟基芘的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2年05期 |
5 |
王红;刘爱林;郑红艳;郭亮;梁华山;杨晓波;白云;陈永文;王静;谭皓;邬堂春;;焦炉工人血浆BPDE-白蛋白加合物与尿中1-羟基芘浓度的关系[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7年02期 |
6 |
孙汝山;人类能战胜职业性皮肤癌[J];劳动保护;1984年08期 |
7 |
杨利奎;陈亚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2年05期 |
8 |
王晶;伦立民;王清;;胃癌组织中多环芳烃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08年15期 |
9 |
秦晓蕾;张利文;陈曦;汤乃军;赵力军;;尿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
10 |
Ronald G. Harvey;田丰;;多环碳氢化合物和癌症[J];世界科学;1983年10期 |
11 |
吕汝金,高斌富,吴世安;地面水的多环芳烃分析方法探讨[J];环境与健康杂志;1985年01期 |
12 |
陈亚妍;张静宜;任改英;;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J];中国公共卫生;1987年01期 |
13 |
陈西贵;;接触杂酚油工人皮肤和呼吸道吸收的意义:多环芳烃接触与尿1-羟基芘排泄[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6年02期 |
14 |
马运明;姜淑卿;张静;曾强;;某城市回用水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有机提取物的细胞毒性[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12期 |
15 |
黄慧英;;吸附在煤烟上的多环芳烃的反应性[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3年03期 |
16 |
孙晓青;;自来水中多环芳烃氯化物的测定[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年05期 |
17 |
王敢峰;線引林;曲正和;郝如军;;人尿中多环芳烃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J];卫生研究;1988年04期 |
18 |
杨建军,印木泉;五种多环芳烃对大鼠子宫雌激素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卫生研究;2002年03期 |
19 |
陈波,胡云平,金泰廙;多环芳烃的肝脏毒性及其遗传易感性[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2期 |
20 |
印家健;邹平;祁正兴;王显祥;;多环芳烃致癌性预测模型比较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