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吴琼  
【摘要】: 论文以“范式”理论作为切入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与弊端,从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教育范式转换表明新教育范式发展过程中对旧教育范式的对立、依存或超越关系。用范式转换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能展示不同教育范式的背景、主题、理论视域及其转换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发生在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之间,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上”、“唯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本文认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存在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寻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为深入推进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论文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举的方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贯穿论文始终。论文包括前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界定了“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涵义,并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概念和特征分别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学科基础三个方面。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因,从高校自身人本精神的缺失、外部动因和内在动力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取向,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由工具化转换为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规范性转换为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消极适应转换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统一单样转换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转换为平等对话。第五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即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江彤;建设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1988年年会[J];高等建筑教育;1988年03期
2 张宏伟;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卓健,李红勇,余琳;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现状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许霆;;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教育[J];江苏高教;1991年02期
5 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1期
6 管晓凤;;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年04期
7 韦世艺;齐佩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性[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1期
8 张旭;;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陈龙彪;黎齐英;;试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方论刊;2006年08期
10 孔庆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态度心理的研究[J];理论导刊;2006年09期
11 陶富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理性思考——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导论》[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2 黄建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实践评估方法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01期
13 崔嵬;;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4 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月刊;2007年06期
15 马荣娟;;畅通沟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16 张建平;;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J];学习月刊;2007年10期
17 诸凤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式模式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年02期
18 顾娟;;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述评[J];科技资讯;2007年26期
19 高永会;;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0 丁鑫南;;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探讨[J];文教资料;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桂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2 王诚;;现代公法理念与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朱丽杰;贺艳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作用[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何颖;;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范式转换[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姜岩;;营销学理论范式变迁的追溯与展望[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传谌;刘凌波;;从新古典厂商理论到后现代企业理论:制度内化与范式转换——一个理论演进的综述[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卫磊;;价值与事实的双重追问——犯罪学的本体重构与范式转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傅沂;刘汉民;吴丽锋;;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杨祥全;;武术体育思想的历史形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杜瑛;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及其协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淑珍;西方英语写作学的元学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6年
6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9 陶宏才;安全协议结构及其范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增林;阅读教学的范式转换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易石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清锋;论大众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姜海燕;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费再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希泉;“交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高奇志;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苗文玉;系统科学视域中的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梁建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汪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与范式转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俞家庆 秦宣 刘贵芹 梁金霞;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俞家庆 秦宣 刘贵芹 梁金霞;面向新世纪 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易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1年
5 王虹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鲁艺优良传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辽宁日报;2003年
6 记者 刘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代表大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苗家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N];光明日报;2000年
8 记者 张真弼;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知名网友 五岳散人;山寨文化是一种范式转换[N];东方早报;2008年
10 李潇潇;检视兰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