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史浩颖  
【摘要】: 第一部分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心室机械不同步性的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 1.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机械不同步,比较不同QRS宽度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的机械不同步程度 2.观察心电图的传导阻滞类型与超声心动图的机械不同步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符合以下标准: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QRS宽度≥120ms,LVEF<40%。心房颤动、起搏心律以及瓣膜病和超声图像不理想患者予以除外。记录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RS宽度并确定心室内传导阻滞类型。所有患者中,左束支传导阻滞5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0例,非左束支或右束支的室内传导阻滞22例。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在机进行下线分析,应用各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价心衰患者的机械收缩不同步性。 结果: 1、在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中,82%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140ms,73%患者的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40ms,80%患者的Ts-SD>32.6ms,82%患者的Ts-12>100ms,43%患者的室间隔和侧壁收缩时间差>65ms。 2、在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前时间与QRS宽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6(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是LVEF的独立相关因素。 3、在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QRS>160ms组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大于QRS≤160ms组,组织多普勒参数Ts-SD、Ts-12和Ts-sep-lat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在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4、在心衰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中,55%患者的Ts-SD>32.6ms,提示存在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5、在QRS宽度相当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s-SD及Ts-12等参数显著大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大于非左束支或右束支的室内传导阻滞组,SPWMD、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s-SD及Ts-12等参数较非左束支或右束支的室内传导阻滞组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论: 1.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是左室射血分数的独立相关因素。 2.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QRS宽度与左心室收缩开始时间参数即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相关,但随着QRS增宽,左心室内不同步程度无进一步增加。 3.心衰合并CLBBB患者的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程度高于LVEF及QRS宽度水平相当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但仍有一部分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存在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 4.心衰合并CLBBB患者的左心室整体收缩开始时间大于LVEF及QRS宽度水平相当的非左束支或右束支的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前者的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程度较后者有增高的趋势。 5.心衰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中,机械不同步的程度与电活动传导阻滞类型相关。 第二部分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延迟收缩模式比较的研究背景: 侧壁和后壁通常被认为是心衰伴有宽QRS患者左室延迟收缩最常见的部位,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左室延迟收缩较常见于其它部位。目前,比较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室延迟收缩模式的研究较少。 研究目的: 旨在应用组织多普勒探索左心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是否与缺血病因相关。 资料与方法: 研究74位正常人(年龄40±14岁,66%男性),48位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5±12岁,63%男性,QRS宽度148±35ms,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29±10%),43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55±12岁,64%男性,QRS宽度151±28ms,4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VEF31±13%)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12个左室节段中QRS起始到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间期(Ts),计算其标准差(Ts-SD)为左室内不同步参数,并比较各节段间Ts的差值。 结果: 1.正常人中,左室下壁和后间隔的Ts显著大于侧壁和前壁(分别为154.0±34.2ms,151.1±32.3ms比129.6±29.0ms,124.9±24.9;p<0.05),后壁和前间隔的Ts居中。 2.在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组中,左室前壁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显著短于侧壁、后壁和下壁。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两组的左室延迟收缩部位的构成比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 3.在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中,下壁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最长,并显著长于侧壁。42%患者下壁收缩最延迟。 4.在缺血性心肌病组中,侧壁、下壁和后壁各组之间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无差异,仅13%患者下壁收缩最延迟。 结论: 非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病组的左室延迟收缩部位分布不同,缺血性心肌病组的延迟收缩部位变异较大。 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 背景: 国外很多临床研究已经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NYHA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并且降低死亡率。但国外报道其有效率仅50-70%,我国由于这方面的起步较晚,CRT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每年植入量仅300例,CRT在我国的真实疗效尚无大规模的研究报道。 目的: 旨在评价CRT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疗效,总结CRT无效的原因,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自2003年12月至2006年12月施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41~82岁,平均67.1±10.0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规心衰药物治疗后NYHAⅡ-Ⅳ级;LVEF<35%;无论QRS宽度,组织多普勒示左室不同步参数Ts-SD>32.6ms或心衰患者符合普通起搏器指征;患者愿意进行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图像满意。每个患者术前均采用血流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的方法进行收缩不同步的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心功能分级评价、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的腔室大小、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心脏收缩同步性和肺动脉收缩压等。部分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纽约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以上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有效者定义为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或LVEF绝对值增加>5%的患者。 结果: CRT的疗效评价 1.CRT术后6个月,7例患者死亡,40例患者存活且纽约心功能分级至少改善1级,临床有效率为75%,超声心动图有效率为68.5%。 2.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缩小,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分别由术前的210.6±96.5ml和159.3±83.1ml减小到术后6个月的171±89.1ml和109.0±68.5ml;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的27.4±6.7%增加到术后6个月的40.4±10%(p<0.01)。左心房内径由CRT术前的50.8±6.7mm缩小到术后6个月的47.4±7.6mm,二尖瓣返流程度分级由术前的2.7±1.0级降低为术后6个月的2.1±1.0级,且二尖瓣返流面积缩小。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49.6±13.6mmHg显著降低为术后6个月的38.7±14.5mmHg,右心室大小CRT前后无显著变化。 3.15例患者完成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CRT短期内即改善了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脏收缩同步性。双心室起搏术后六个月,GSCA由术后一周的4.10±1.40mm进一步增加到4.94±1.30mm(P<0.05);LVEF由35.67±10.03%增加到41.64±10.89%(P<0.05);LVESV由126.42±52.78ml下降为93.80±36.47ml(P<0.05);LVEDV由204.60±66.72ml下降为166.86±61.58ml(P<0.05)。Tei指数、左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dis-SD、Ts-Sd和Tdis-MAX术后各时间内无进一步下降。 房颤患者的CRT疗效 本研究共入选房颤患者11例,其中6例患者治疗无效,5例患者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的比例为45%。6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术中均未行房室结消融术;5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3例术前为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中进行房室结消融术,1例未经房室结消融术。 窦性心律患者的CRT疗效 窦性心律患者42例,其中10例治疗无效,32例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的比例为76%,显著高于房颤患者。 窦性心律患者中CRT无效的原因 与CRT无效组相比,有效组起搏前的QRS较宽(p<0.05),肺动脉收缩压较低(p<0.05),起搏前的腔室大小、射血分数、右室大小和二尖瓣返流面积等参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与CRT无效组相比,有效组起搏前的左室射血前时间较长,余参数包括右室射血前时间、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以及组织多普勒的各个收缩不同步参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论: 1.CRT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同步性和左室重构,减少二尖瓣返流,改善左室舒张充盈,降低肺动脉收缩压。 2.CRT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室重构随时间进一步改善,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随时间无进一步改善。 3.窦性心律患者中的CRT疗效优于房颤患者,房颤伴心衰的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或房颤复律可能对CRT疗效有较重要的意义。 4.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占多数的研究中,应用组织多普勒不同步指标选择患者进行CRT治疗时,QRS宽度、左心室射血前时间和肺动脉收缩压可能进一步预测CRT的疗效。 第四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 背景: 目前有很多的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价心脏的收缩不同步,包括很多超声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斑点追踪显像、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尽管有些研究显示这些新的方法能预测CRT的疗效,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方法,而且近来有研究应用核磁共振或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疤痕负荷,显示起搏前心肌疤痕负荷的大小对CRT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有一种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既能评估机械不同步的程度,又能评估心肌活性,可能有助于预测CRT的疗效。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超声新技术,它能用于评估心肌的变形力,从而评价心肌活性和收缩同步性。 目的: 旨在比较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现有的超声技术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 方法: 研究自2005年3月-2006年3月施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5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规心衰药物治疗后NYHAⅢ-Ⅳ级;窦性心律,QRS>120ms;LVEDd(左室舒张末内径)>55mm;LVEF<35%;患者进行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图像满意。每个患者分别于术前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检查,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平均年龄69±12岁,平均纽约心功能分级3.4±0.5,QRS宽度160±28ms。 结果: 1.QRS宽度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无显著性差异。有效组起搏前的左心室射血前时间显著长于无效组(146±34.5ms比123.5±32.0ms),有效组起搏前的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显著长于无效组(43.6±27.6ms比21.1±34.8ms),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在CRT有效组和无效组无差异。 2.起搏前的组织多普勒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 3.左室应变达峰时间的参数Tstrain-SD、Tstrain-6-basal和Tstrain-6-mid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无显著性差异,而应变率结束时间的参数Tsr-SD,Tsr-6和Tsr-lat-sep在CRT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Tsr-pos-as and Tsr-inf-ant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4.左室应变的均值Strain-12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左室12节段纵轴反向应变的总和Pstrain-12在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12.5±7.9%比7.1±8.4%,p<0.05)。 5.起搏前左室12节段内存在负的径向位移的节段数NTD在CRT有效组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且有效组的左室12节段径向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td-SD也高于无效组。 6.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左心室射血前时间、Pstrain-12、Tsr-SD、Tsr-6、Tsr-lat-sep和NTD能独立预测CRT的疗效(p<0.05)。 7.将70.7ms作为一个截点值,Tsr-SD预测超声心动图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3%和65%。将9.7%作为一个截点值,Pstrain-12预测超声心动图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8%和76%。将140.5ms作为一个截点值,左心室射血前时间预测超声心动图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3%和79%。 结论: 1)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中仅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能独立预测CRT的疗效。 2)起搏前的组织多普勒不同步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 3)起搏前左室的应变大小不能预测CRT疗效,而反向应变之和>9.7%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和76%。 4)二维斑点应变显像的不同步参数不能预测CRT的疗效,而二维斑点应变率显像的不同步参数Tsr-SD>70.7ms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和65%。 5)二维斑点追踪显像的径向位移参数也能预测CRT的疗效。 3.A组和B组间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容积和二尖瓣返流程度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组的左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CRT术后6个月,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增长和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较B组显著。 结论: 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巍;刘书旺;李红梅;高志胜;马春梅;;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QRS时限与心脏收缩同步性变化[J];中国医刊;2007年07期
2 徐伟;李晓宏;吉文庆;;组织多普勒指导下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J];江苏医药;2009年01期
3 王龙,郭继鸿,朱天刚,权欣,阎小娣;用组织多谱勒评价正常人左右心室壁的速度和加速度[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2期
4 周炳元,程绪杰,杨向军,杨俊华,李红霞,宋建平,蒋文平;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及二尖瓣返流程度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S1期
5 孙雅萍;史浩颖;刘健;舒先红;陈灏珠;;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波宽度与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年09期
6 药华;谷来柱;曹璐;刘娜;;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12期
7 李岩密,李越;超声心动图在检测心肌同步运动方面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尹虹;张玲子;徐蒙;;超声诊断胎儿大动脉转位[J];当代医学;2009年22期
9 吕增城;张玉兰;王丽娣;耿庆国;;心脏粘液瘤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及分析(附48例报告)[J];天津医药;1989年06期
10 吴红宁;李滨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及组织追踪成像评价心衰患者心肌不同步性[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年04期
11 蔡江涛;李建武;白梅;张越;危红莉;杨涛;;超声诊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附壁血栓1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2 史浩颖;汪芳;金炜;刘健;舒先红;陈灏珠;刘少稳;;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13 慕秋霞;;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年12期
14 何远强;穆清;朱敏;郑玉龙;;肌钙蛋白Ⅰ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肺栓塞患者危险度分层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15 国家“十五”攻关“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课题组;吴雅峰;王辰;张栋;杨媛华;;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功能指标对急性肺栓塞不同治疗方法的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07年01期
16 李剑平,钱孝纲,徐伟忠,戴萍,董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壁运动的非同步性[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年09期
17 彭瑛;周文霞;张立;饶莉;;二尖瓣血流传播速度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变化[J];重庆医学;2008年23期
18 钟兴;徐宏贵;史长征;李恒国;;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与螺旋CT对照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19 王庆庆;高玉丽;;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在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功能中的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1年01期
20 牛红霞;华伟;张澍;孙欣;王方正;陈柯萍;陈新;;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的优化[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瑜;费洪文;;一种无创监测阿霉素心脏毒性的新方法-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史浩颖;汪芳;孙宝贵;舒先红;潘翠珍;葛均波;陈灏珠;;缺血性心肌病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延迟收缩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陈海燕;舒先红;潘翠珍;程蕾蕾;董丽莉;葛均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旋转不同步的超声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易甫;刘兵;沈敏;王海昌;郭文怡;李伟杰;张殿新;程和祥;刘丽文;李金芳;;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筛选标准的疗效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玉亭;徐和;于明杰;姜帅;刘敏;;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室间收缩不同步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6 张瑞芳;秦石成;;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对正常人心肌同步性运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曹荔;田志云;ACK RYCHIK;;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对胸腔占位病变胎儿的心脏功能的研究分析[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8 汪咏莳;巩雪;宿燕岗;崔洁;舒先红;;超声心动图预测Beagle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最佳参数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汪咏莳;巩雪;宿燕岗;崔洁;舒先红;;超声心动图预测Beagle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最佳参数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江勇;叶赞凯;王浩;段福建;赵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室异物1例[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浩颖;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崔洁;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蔚;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志敏;房室间期及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袁彬彬;超声影像学新技术在猪闭合性心肌挫伤诊断中的价值[D];中南大学;2008年
6 李德玉;基于心腔内组织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心电活动与心肌组织运动时空相关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陈若菡;生理性起搏—起搏部位和起搏方式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牛红霞;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心脏运动同步性及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李坤成;陈旧性心肌梗塞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和心脏大血管正常MRI所见及测量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0年
10 姚静;多巴酚丁胺—美托洛尔负荷超声心动图结合多普勒组织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咏莳;超声心动图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最佳参数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凌燕;超声心动图对舒张功能的评价及与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比较[D];复旦大学;2008年
3 易娜;PW-DTI对QRS宽度正常的扩张型心肌病左室收缩同步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张小花;组织多普勒检测蒽环类药物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5 付建莉;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李少华;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室及心房同步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余诧;组织多普勒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09年
8 朱好辉;艾滋病心脏并发症的超声心动图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李雷阳;心脏再同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董静;血浆NT-proBNP对高血压病患者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 张国献;海信HDP2999D彩电无字符且行不同步检修一例[N];电子报;2010年
2 谢利;PPI、CPI涨幅不同步 未来物价走势何去何从[N];金融时报;2008年
3 邓聿文;从三大都市圈看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不同步[N];中国经营报;2003年
4 ;金银价格此伏彼起[N];汕头日报;2006年
5 钱 伟;哪些病需做超声心动图检查[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谷海峰;地税系统基层计算机及人力资源配置不同步之浅见[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7 陈翔;心梗有必要做B超检查吗[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8 张中桥;超声心动图为CVHD早期诊断提供“担保”[N];医药经济报;2007年
9 江苏 俞大为;让影音不同步的现象走开![N];电脑报;2003年
10 朱立明;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N];医药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