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中任务含量的研究

何静  
【摘要】: 关于阅读在词汇习得中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也非常丰富。阅读与词汇学习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派别。一派基于词汇內化的重要性对阅读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另一派则表示怀疑,因为读者能够借助上下文猜测词义,即使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也能够读懂文章,所以可能会将生词忽略掉。 尽管研究者对于阅读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阅读附加练习是增长词汇的一种有效方式。许多的研究文献支持阅读附加练习对于词汇记忆有显著促进作用的观点。但不同的练习任务对于词汇记忆产生不同的效果的比较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怎样判断某项任务是否有效?此项任务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任务的效果如何比较?有些学者提出“处理的深度”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本身模糊,没有客观的测量依据,而且有循环论证的弊病。该理论认为深度处理有助于词汇记忆,但每当学习者有较好的记忆表现时,又将其归咎于任务的处理深度较大。 本文致力于提供一个衡量不同的任务在词汇习得中产生的不同作用的客观分析标准。 Laufer和Hulstijn(2001)提出的任务含量承载模型(Task InvolvementComponvnts Model)致力于解决将不同的学习任务按照其对词汇习得的有效性进行分类这个问题。它包括三个含量:需要(need),查询(search)和评辨(evaluation)。需要指获取词义的需求,包括动机、态度等情感方面的需求,也包括获知词义的认知需求。查询指查词典的过程,评辨指从词的多个意义或用法中选取一项。这三个要素是否包括在某项任务中决定了任务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含有要素数目多的任务效果强于含有要素数目少的任务。 本项研究针对Laufer和Hulstijn模型的模糊之处进行重新定义和限定,并对该模型未提及但对习得效果起到显著作用的认知含量进行补充。原模型既包括情感方面也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本项研究将其各含量重新定义,试图建立纯粹认知的新模型。本项研究最大的贡献是添加了另外两个含量:推断和生成。 根据观察进行推断是我们得以思考的基础。在阅读理解和习得生词的过程中也存在“推断”这项认知行为。读者寻找并确定文中的相关线索,然后将线索与已有的百科知识结合,最后将信息合并而得出一个统一的有关该词含义的心理表征。一般认为通过借助上下文猜测出词义的词汇比直接获取词义的词汇记得牢。推断涉及到利用所有可用的语言线索,结合学习者的一般知识臆测和推理词义。合适条件下词形、词义和词语其他信息可能会较牢固地被纳入学习者的记忆系统。 学习一个生词不但包括学习与词相关的知识,还包括应用谊词的能力。不但词形、词义和语法功能之间要建立联系,该词还要和有着相关特征的其他词汇构建联系网。也就是说词义、词形、词性、是否可数、单复数、与其它词语的搭配,以及使用时的时态和语态等,都是在学习二语新词的时候应该包括的要素。理解过程中学习者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处理策略和利用背景信息处理语言,而输出性活动中学习者要更多地使用具体的表达方式和句法。“生成”不但促进新词和旧词语义层面的联系,也能在句法处理上达到融合,因为产出活动将学习者注意力引向新词的语义特征、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以及和记忆中其他词语的关系,从而使得新词信息与现有知识整合。学习者通过在输出性活动中主动使用新知识,再加上其后的几次邂逅机会,新词条项目会在心理词汇中“成熟”。 本文针对推断和生成这两项因素是否对伴随性词汇习得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行实验检测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推出四项假设: 假设一:推断对于词汇习得有显著积极作用。 假设二:生成对于词汇习得有显著积极作用。 假设三:生成对于词汇习得的积极作用强于推断。 假设四:推断+生成的作用显著强于其中任何单独一项。 实验分为三组进行。 第一组:任务一不包括推断或生成(对照组)vs.任务二包括推断。 第二组:任务三不包括推断或生成(对照组,同任务一)vs.任务四包括生成。 第三组:任务五包括推断(同任务二)vs.任务六包括生成(同任务四)vs.任务七包括推断+生成。 实验对象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第一组63人,第二组69人,第三组78人。每组随机分配任务.任务完成后统一测试目标词汇习得结果,测试分两步:WRT(词形分辨测验)用于测试词形分辨,VKS(词汇知识等级)用于测试词义和使用。由独立阅卷人统一批卷、打分。事先不告知实验对象实验目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不告知任务完成之后会有词汇记忆测试,因为此项研究测试的是伴随性词汇习得结果而不是目的性词汇习得结果。 实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证实假设:推断和生成在词汇习得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生成的作用更强于推断的作用。推断和生成在同一个任务中结合比其中之任何一个单独因素效果更加显著。 词语记忆不仅彼此联接,如同网络上的节点,而且词汇本身是和第一次遇到词汇时的场景分不开的。他们作为形式和內容融合之后进入记忆系统,并为随后巩固词义提供基础。推断发生在各个层次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无论是把文本与背景知识结合,还是连接不同的部分文本,或是将已知与未知的信息联系以达成一个一致的文本信息结构,在所有这些认知活动中,推断无处不在。 然而相对于生成,推断的作用还是不如生成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上下文线索为学习者理解词义提供了方便,但不能促使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建立更加紧密的词形和词义的心理联系,而当场景或上下文不同的时候,这种更加紧密的联系可能会在大脑搜索词汇的时候起到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即时的实践应用或更多的和新词的遭遇机会,一旦满足当时文章理解的需要,新词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便会逐渐减弱或丧失。本项研究的实验证明,生成活动显著增加了词项被成功记忆的机会。输出目标语的活动促使学习者认识到在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第二语言还有哪方面不足,需要学习。即使在语言输出当时并没有获得隐含的或者明显的反馈,学习者仍然能够在努力输出的过程中发现已有知识与理想知识的差距。迫使学习者超越目前的水平去理解或者输出语言可以更好地巩固现有的知识,也可以更有效地內化新的语言知识。当学习者努力将词语和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并被迫应用相关语法知识的时候,习得生词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且,在输出或生成活动中,学习者不但要注意词的语义特征,还需要把握其句法特征和其它信息才能够用新词成功造句。生词与知识体系中其他词语的关系因为生成性活动而得到加强,在记忆中搜寻该生词的途径也因为生成性活动而更加便捷。 本项研究还证明推断和生成在词汇记忆过程中有互补作用。通过上下文的推断新词获得了丰富的语言信息和生动背景,更容易与心理词汇和知识结构相融合;而输出性活动也为目标词汇的创造性使用提供了机会,使得词汇的语义和语法信息更加巩固。总之,推断和生成结合比任何一个单独因素更有利于促进词汇习得。 分析了“推断”和“生成”这两个对词汇习得产生促进作用的要素之后,新模型就初步建成了。它包含五个对于词汇习得有促进作用的认知因素:需要,查询,评辨,推断和生成。新模型可应用于分析不同任务的认知承载含量。 此项研究对于二语习得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阐明了理论上哪些因素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而且由于本研究得出的模型所包含的认知含量的构成能够方便操作,研究者可设计出具有不同含量的任务,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在词汇习得中的作用。就教学实践来说,当清楚哪个含量能影响词汇记忆效果之后,实际操作中就可以把握通过哪些学习任务可以提高词汇习得效率,老师使能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和练习提高词汇学习效果。此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师不应仅仅将词义展示给学生,而应让他们自己探索词义和用法,尤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效果更加显著的创造性活动。 因为时间和场所等客观条件所限,本论文只研究了一次性词汇习得时不同任务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有一次遭遇词汇的机会,即使任务承载含量高,也未必导致长期记忆。新词信息的整合內化需要重复多次认知处理。这样学习者才更有机会对词形、词义特征和其他的词汇知识(如和其他词语的语义关系、句法搭配等)形成和巩固概念。学习者只有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系统地回顾复习所学的词项,才能真正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如果有可能,可以将词汇习得任务的认知含量同多次回顾学习相结合进行实验。遭遇词汇的次数和每次遭遇的时间间隔,以及如何安排以便取得最佳的词汇记忆效果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和任务中认知含量相结合进行研究将使得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晓燕,马利萍;从词汇量测试形式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吕琛洁;小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的词汇习得[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郑晶;二语词汇习得的一项实验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焦传俊;;中国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综述[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曾玲玲;;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习得策略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张莉萍;刘景霞;张灵;;图式理论与词汇猜测策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孙峻;;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策略纵览[J];语文学刊;2007年11期
8 钮敏;;优化英语词汇习得之实证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尹春霞;;试论关联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滕永青;;多媒体与大学英语词汇习得[J];考试周刊;2008年05期
11 赵海芳;;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2 杨琴;;语义场理论在饭店服务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3 李玉莲;;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习得[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4 王哲希;;关于目标词注释与填空练习对阅读中词汇习得作用的实证研究(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9年05期
15 周燕萍;;目的语词汇习得中的文化导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6 宋洁琳;;图式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J];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7 张秀芹;;高职学生英语词汇习得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探究[J];内江科技;2010年05期
18 姜梅青;;英语词汇学习与英文电影赏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19 马宏伟;;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20 王莲;;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J];才智;2010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燕;;读者变量对高职学生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一博;栾岩;;认知词汇习得与英语教学[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3 赵翠莲;;中国英语学习者研习短语动词的理想词典——评介《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雪莲;;试论大学英语词汇习得模式[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由建伟;;浅谈英语精读课词汇教学法改革[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6 邵朝霞;;中国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白利莉;陈宝国;;词汇习得的年龄对词类信息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彬;;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关于隐喻意识促进英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赵爱萍;;认知科学背景下的词汇加工及其深度习得[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希;阅读中教学干预手段对词汇习得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何静;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中任务含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童淑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韩晓蕙;可理解输入影响第二语言阅读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之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瑞;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词汇心理表征发展过程与造词偏误的心理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王淼;中初水平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偶遇词汇学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晓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跨越产出性词汇门槛的机制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应真箭;二语词汇学习软件中的词聚合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雪慧;词汇注释与目的性对阅读中词汇习得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旭;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心理过程[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于美娜;基于象似性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兰忠平;基于假设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钮小菲;学习策略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园;词汇注释在不同学习条件下对英语词汇习得和阅读理解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莎莎;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8 侯颖;中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合成词使用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9 杨柳;初级阶段韩国学生汉语词汇习得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吕玉娟;英语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从认知学的角度看英语词汇教学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