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研究: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中心
【摘要】:
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均开始一场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每个时期都具有改革的内的必然性与外的必要性。内的必然性就是指职能转变。外的必要性也是指国际化。职能转变是市场化的要求,国际化就是意味着中国的历史经验面向世界标准。为了实现职能转变与国际化,中国政府重新改政府本身的特点、地位、工作方式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状态下,决策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最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比如说,指导路线、改革目标与方向是中国共产党该决定的。按照党决定的路线、目标、方向,政府具体安排改革的内容与具体的措施。即,党决定原则性的政策,政府决定技术上的具体方式。所以每次进行的机构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就是因为每次机构改革的路线、方向、目标不同。党的决定通过公式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传到政府部门。所以为了充分理解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首先研究每次进行机构改革的路线、方向、目标。没有充分理解党的政策与想法,根本不知道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在此篇论文中,我将会强调这一点。那么什么东西影响到党的决定?对于改革方针的内外环境与领导人的认识是不会轻视的。从以上力量转化为政府领导者的观念和认识。所以每次改革之前都有三个东西:思想解放、领导更换、新的理论。如市场化则要求领导入学习市场知识,法制化则要求学习法制知识。问题是这些效应如何产生。这是很重要的。这论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如下。改革动力(背景)→主体(领导人)选择→改革结果。即,不同的背景和认识产生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