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影响及相关脑保护策略的实验研究

陈纲  
【摘要】: 概述:随着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造成术后多脏器功能损害日益受到重视。早期和晚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脑血流中断或局部血流分配不充分是脑损伤的重要机制,而脑血流灌注完全取决于脑血管的功能状态。目前国内外对于体外循环引起脑血管功能变化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国内对于脑血管功能变化的文献基本是空白。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的实验研究来揭示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脑保护策略。 第一部分S.D.大鼠闭胸体外循环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S.D.大鼠体外循环(CPB)模型,为体外循环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经济实用的动物模型。 方法:30只S.D.大鼠平均体重(467.9±44.5)g,随机平均分为5组,每组6只。A组:体外循环60分钟组、B组:体外循环120分钟组、C组:深低温低流量60分钟组、D组:深低温停循环60分钟组和E组:空白对照组。体外循环采用右颈内动脉插管灌注、右颈外静脉插管至右房引流方法建立闭胸体外循环转流,低温诱发室颤心脏停跳。术中进行体温、有创血压、心电图监测,并在在麻醉成功后(T1)、CPB开始前(T2)、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和体外循环结束后(T7)七个时间点记录生命体征和进行股动脉血气分析。血气管理采用α稳态策略。 结果:24只大鼠均顺利建立体外循环模型,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脱离体外循环时平均血压维持60mmHg以上,脱离体外循环后心功能均顺利恢复。 结论:本实验建立大鼠闭胸不同体外循环模型是切实可行的,该模型是研究体外循环生理的一个可信赖的平台,有利于研究体外循环后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二部分体外循环对大鼠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转流期间脑血管舒缩变化和不同体外循环时间和体外循环模式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脑血管功能的改变的机制。通过蛋白水平和细胞水平实验指标测定体外循环对脑细胞损伤程度及脑代谢改变,明确脑损伤的程度与脑血管功能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一、大鼠脑血管在不同体外循环模式下功能的变化: 实验分组同实验第一部分。在CPB开始前(T2)、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5个时间点观察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血浆浓度变化,并通过计算ET-1/NO比值研究体外循环中脑血管舒缩变化规律。取右大脑中动脉(MCA),进行血管反应性测定,包括乙酰胆碱(Ach)浓度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血管平滑肌对不同压力的肌源性反应、硝普钠(SNP)和血管紧张素诱发的血管平滑肌舒缩反应。取海马区脑组织进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二、体外循环对大鼠脑血管功能失调的机制研究: 在CPB开始前(T2)、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5个时间点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动态血浆浓度变化,并分析其与脑血管舒缩变化规律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CAM-1染色半定量观察脑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强度。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进行海马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定量测定,并分析其与颈内静脉NO含量的关系。 三、大鼠体外循环脑血管功能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研究: 在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4个时间点测定血浆S100β蛋白含量,并评价其变化与脑血管舒缩状态指标ET-1/NO比值相关性。磷脂结合蛋白V法测定海马细胞凋亡比例,并评价脑细胞凋亡比例与脑血管舒缩状态相关性;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评价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电泳法测定额顶叶皮质脑组织ATP含量,并评价脑组织ATP含量与脑血管舒缩状态相关性。在CPB开始前(T2)、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5个时间点测定乳酸含量和颈内静脉氧饱和度,并评价颈内静脉乳酸含量和氧饱和度与脑血管舒缩状态相关性。 结果: 一、大鼠脑血管在不同体外循环模式下功能的变化: 4组S.D.大鼠均成功建立和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60分钟后ET-1随转流时间延长而升高,在DHLF和DHCA组复温再灌注时ET-1含量也明显升高。NO含量在转流30分钟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ET-1/NO比值在转流30分钟低于术前水平,而此后逐渐升高,各组均在转流末达峰值。 在不同压力负荷下,MCA肌源性活动功能检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血管紧张素诱导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和硝普钠诱导的血管平滑肌舒张功能均正常。而在不同乙酰胆碱浓度下,A组MCA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即明显受损。B组与A组相比在各个Ach浓度血管舒张率无差异,而C组和D组在Ach浓度依赖的血管舒张率均明显较B组差,而C、D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海马微血管和内皮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A、B二组内皮细胞结构与正常组相仿,未见异常改变。而C组毛细血管形态结构基本正常,V-R间隙增宽,D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明显,V-R间隙严重增宽伴周围组织脑水肿。 二、体外循环对大鼠脑血管功能失调的机制研究 TNF-α和IL-6的浓度在体外循环各组随转流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TNF-α与ET-1/NO比值间相关系数为r=0.637(P<0.001)。IL-6与ET-1/NO比值间相关系数为r=0.521(P<0.001)。海马病理切片ICA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在体外循环各组均呈阳性。各组间比较按A、B、C、D组顺序炎症反应强度依次递增,且该强度与ET-1/NO比值间相关系数为r=0.872(P<0.001)。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NOS蛋白含量发现各体外循环组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B组eNOS蛋白含量亦低于A组(P=0.002)。D组亦显著低于C组(P=0.002)。eNOS蛋白含量与颈内静脉NO含量相关系数r=0.866(P<0.001)。 三、大鼠体外循环脑血管功能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研究 S100β蛋白水平在各体外循环组随转流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而各组间比较,S100β蛋白水平在T5、T6高低依次为D组、C组和B组。S100β蛋白含量与ET-1/NO比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753(P<0.001)。 体外循环可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增加,Annexin v法测定凋亡比例大小依次为D组、C组、B组和A组。细胞凋亡比例与ET-1/NO比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793(P<0.001)。病理学检测在各组切片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神经元受损的表现,仅可见血管周围炎症,各组病理学评分均为0分。 常温转流组ATP含量与E组间无明显差异,而C组和D组明显下降,其中D组ATP含量最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脑组织ATP含量与T6时间点ET-1/NO比值之间相关系数为-0.808(P<0.001)。乳酸含量测定发现C组和D组在T4、T5、T6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与ET-1/NO比值相关性较弱。 结论: 一、大鼠脑血管在不同体外循环模式下功能的变化: 1.脑血管在体外循环期间的缩血管效应明显大于舒血管效应,整体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 2.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在体外循环60分钟即可出现,并且在DHLF和DHCA组损伤明显加重,表明脑血管舒缩紧张度的不稳定性;而体外循环对平滑肌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3.通过大脑微血管和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在DHCA组内皮细胞损伤表现及周围脑组织水肿。 二、体外循环对大鼠脑血管功能失调的机制研究 1.体外循环可引起TNF-α和IL-6为代表的炎性因子显著升高,炎性因子水平与脑血管舒缩状态存在明显相关性,说明脑血管舒缩功能受损可能或部分为全身炎症反应引起。 2.体外循环可引起脑组织e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在DHLF和DHCA组降低尤为明显,提示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eNOS蛋白水平的重要因素。 3.脑组织eNOS蛋白水平与颈内静脉血NO含量呈明显相关,提示脑血管eNOS功能状态是脑血管舒缩状态的重要因素。 三、大鼠体外循环脑血管功能变化与脑损伤的关系研究 1.体外循环,特别是DHLF和DHCA转流可引起血浆S100β蛋白为标志的神经细胞明显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脑血管灌注水平一致。 2.体外循环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比例升高,说明凋亡是神经系统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凋亡比例与脑血管舒缩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 3.体外循环后早期2小时之内,未能在H.E.染色的病理切片上发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受损证据。 4.DHLF和DHCA可引起细胞ATP含量明显下降和颈内静脉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其程度与脑血管舒缩状态一致。 第三部分应用一氧化氮供体对大鼠体外循环脑损伤的保护策略研究 目的:观察通过给予NO供体以提高血浆NO浓度,能否通过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强度,提高脑组织灌注状态,从而减轻大鼠体外循环后急性脑损伤。 方法:36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B组:常温体外循环120min组、C组:深低温低流量60min组、D组:深低温停循环60min组、F组:常温体外循环120min+保护组、G组:深低温低流量60min+保护组和H组:深低温停循环60min+保护组。保护方法为静脉输注硝普钠3mg/kg/h至CPB结束,加用去氧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血压在60mmHg以上。 各组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4个时间点测定血浆S100β蛋白、Annexin V法测定海马细胞凋亡比例、右额顶叶皮质脑组织ATP含量测定、在CPB开始前(T2)、CPB30min(T3)、CPB60min(T4)、CPB90min(T5)、CPB120min(T6)5个时间点测定颈内静脉乳酸含量和氧饱和度等脑代谢指标及大脑海马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分别进行保护组与非保护组比较,观察NO供体的保护效应。 在CPB体外循环开始(T2)和体外循环120分钟(T6)二个时间点抽取颈内静脉血,组间进行TNF-α和IL-6浓度比较,确定NO供体是否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定量测定各组海马eNOS蛋白并进行组间比较,了解给予NO供体后对eNOS蛋白含量的影响。 结果:各组36只S.D.大鼠均顺利建立体外循环。B组和F组、C组和G组、D组和H组比较,在T5、T6时间点各保护组颈内静脉血S100β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各保护组凋亡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保护组额顶叶皮质脑组织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DHLF和DHCA保护组转流末乳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6时间点IL-6浓度F、G、H组均明显低于B、C、D组,F组eNOS蛋白含量低于B组(P=0.037),而C组与G组、D组与H组间eNOS蛋白含量相仿。 结论: 1.SNP作为一种外源性NO的供体,可以明显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和减少细胞的凋亡。 2.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灌注和氧供、抑制体外循环炎症反应可能是NO供体脑保护的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耀联;;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心脏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18例分析[J];广西医学;2011年06期
2 杨波;李茜茜;;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影响因素[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冯旭;郑宝石;谢晓勇;何巍;吴熙明;;改良间断缝合法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1年03期
4 李慧先;邵燕斌;张艳丽;张东亚;;小型猪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5 张裕坚;龚丁旭;陈伟;徐旭仲;;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型对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刘胜中;曾富春;甘崇志;陈凡;薛洋;王雪海;丛伟;;术中置入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7 杨国锋;陈良万;陈道中;曹华;张贵灿;董疑;;三分支支架血管重建全主动脉弓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体外循环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8 龚兴瑞;张炳东;;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老年瓣膜置换患者SOD、MDA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3期
9 王春;董思远;谷天祥;房勤;宋来春;喻磊;;骨蜡与再生氧化纤维素材料在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胸骨止血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1期
10 王惠铭;张丽;勾凤钦;姚三巧;;瑞芬太尼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中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1年14期
11 吴延虎;刘翔;朱锦富;陆小虎;戚晓通;李芝;闻伟;甄福喜;张石江;;完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1年13期
12 王古岩;王越夫;昌克勤;杨静;张磊;杨大烜;史春霞;;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和围术期管理[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1年03期
13 孟毅;董逸飞;董书强;曹文峰;尹春;闵凯;;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1年04期
14 高东艳;陈丽;;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预测心脏手术伤害性刺激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07期
15 胡根源;丁力;张峰;朱文庆;陈雨青;胡英超;王宏琴;程玉春;;心脏不停跳技术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机体炎症介质浓度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6 安育林;付松;杨学勇;刘宇航;王辉;周更须;;先天性肺动脉吊带合并气管狭窄的一期纠治[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0期
17 吕文萍;;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手术配合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18 叶建明;谭海栋;吴康康;;自制Dacron毡片条在三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年04期
19 张总刚;杜宇奎;郭盛;唐和年;;主动脉-右房分流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1年05期
20 戴春雷;邵冲;谢永明;臧蔚;;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雷;朱成楚;叶加洪;陈保富;叶中瑞;;电视胸腔镜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附8例报道)[A];2006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何小军;舒强;张泽伟;谈林华;;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A];2007年浙江省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朱平;扬红伟;王祖辉;陈恒;;部分房室隔缺损再次手术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4 霍春颖;李庆印;;成人心血管手术中患者压疮危险因素的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赵琦峰;胡型锑;吴国伟;杜杰;;<3个月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急诊手术(摘要)[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宋建祥;张亚军;徐美英;李欣;张卫;;体外循环个性化血液抗凝管理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7 宋涛;付冰;曾祥刚;李星宇;;4例胸主动脉瘤急诊手术体外循环的体会[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王华;李欣;郭震;朱金洪;;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低氧的危险因素分析[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程玥;胡克俭;赵赟;赵强;徐德民;庄杏妹;刘祖赟;;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A];2005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艾艳秋;金峰;;一氧化氮与体外循环中炎症反应[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纲;体外循环对脑血管功能影响及相关脑保护策略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家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高危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3 李庶;常温含血停跳液诱导停跳的心肌保护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4 任杰;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5 陈芳;心血管术后非感染性体温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6 林冬群;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中医证侯的分布和演变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孙晓刚;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绵羊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的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8 蔡林君;HNL/NGAL用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其免疫学测定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白一帆;成人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0年回顾及危险因素变迁[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刘红;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近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艳;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瓣膜置换术患者cTnI、CK-MB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2 夏宏伟;口服甲状腺素片对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作用观察[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柳;小儿体外循环期间血浆神经肽的变化和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4 周绪锋;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脏直视手术心肌的保护作用[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罗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10kg以下婴幼儿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7 吴军;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王亚华;δ-阿片肽对猪体外循环后肺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9 范祥翠;体外循环对先心病患儿认知功能的短、中期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10 谈凌凌;糖皮质激素减轻体外循环全身炎症反应的临床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国起;切瘤“搭桥”除痼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 易定华 张中桥;心脏移植要把握关键环节[N];健康报;2007年
3 王雪飞;古稀患者心脏“搭桥”需慎重[N];健康报;2007年
4 吴强;外科治疗扩张型心肌病[N];福建科技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