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临床效果观察

刘修铎  
【摘要】: 高度近视(high myopia)一般认为是屈光度数大于等于—6.0D的近视,高度近视的眼轴常可以不断伸长,引起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最终因为眼底并发症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反复出血、萎缩、变性形成瘢痕或发生视网膜脱离而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性损害丧失。高度近视约占全世界近视患者的1%,特别是在我国、日本等东亚东方人中。目前常见的近视眼手术治疗方法如LASIK、PRK、人工晶体植入等均为对症治疗,虽然可以矫正或降低近视屈光度数,但不能阻止近视及其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高度近视及其眼底并发症至今无有效根治手段,主要是控制眼轴增长,防止其眼底并发症发生发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了后巩膜加固术远期(10年以上)对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条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并评价其治疗的安全性。 方法:无选择非随机共跟踪观察到16例(32眼)行后巩膜加固术lO年以上患者,作为手术组。术后随访10年到13年,平均11.2±0.91年。男性6例(12眼),女性10例(20眼),术前年龄从11岁到46岁,平均年龄32.4±10.8岁,眼轴从25.0毫米到33.4毫米,平均眼轴29.3±2.4毫米,屈光度从—6D到—27D,平均屈光度—14.3±5.0D。检查内容包括: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并行临床常规裂隙灯联合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采用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术后后极部眼底情况,尤其检查有无高度近视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征象。 同时,无选择回顾性共获得有高度近视眼病史10年以上,未行后巩膜加固术高度近视眼患者110例(209眼),作为非手术组,并除外其他易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如:湿性老年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其中男性33例(66眼),女性67例(143眼),年龄从18岁到65岁,平均年龄34.1±10.2岁,眼轴从25.0毫米到33.5毫米,平均眼轴28.7±2.6毫米,屈光度从—6D到—27D,平均屈光度—13.75±4.9D。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并行临床常规裂隙灯联合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采用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术后后极部眼底情况,尤其检查有无高度近视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征象。 手术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屈光度数、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手术组与非手术组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工具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分析。 结果:手术组术前平均眼轴29.28±2.41mm;术后平均眼轴29.93±2.78mm;术后眼轴与术前眼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5.1428,P<0.05)。术后10年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643±0.661mm,术后平均每年眼轴增长0.056±0.058mm。手术前后屈光度数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t=1.0953,P>0.05),;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相比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t=2.7002,P<0.05),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好于术前平均裸眼视力;手术前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t=1.0000,P>0.05),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保持稳定。32眼(16例)患者术后10年以上仅发现1眼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占3.1%(1/32),且10年以来术眼32眼中余31眼术眼高度近视眼底情况稳定,未有进一步发展。在209眼(110例)未行后巩膜加固术而有高度近视眼病史10年以上的患者中,有32眼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占18.2%(38/209)。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在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上有统计学显著差异(X2=4.63,P<0.05)。并发症方面:术后近期主要有中度结膜充血水肿反应,32只术眼术后均见中度结膜充血水肿,通过局部及全身抗炎抗感染治疗后,1—2月内基本消退。远期(10年以上)并发症:手术组未见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复视、斜视、眼球运动障碍等明显并发症。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远期能够安全有效地延缓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稳定视力与屈光度数。远期效果提示该手术对预防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惠芳;张爽;贾沁;盛迅伦;;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 王彦;;儿童病理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3期
3 李国兴;宋海岩;;后巩膜加固术后患者泪液中 β_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4 秦程;孙建国;高翔;伍莹;谭宣云;;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再手术的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5 于新华;于佳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J];眼科新进展;2011年07期
6 石一宁;石蕊;方严;谢驰;李静;孙烨;杨乐;胡笳;张纯涛;;高度近视可疑青光眼与高度近视眼、正常眼OCT相关参数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年04期
7 李世玮;吴强;陆斌;王文清;陈颖;方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8期
8 史铭宇;孔珺;张劲松;;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前、术后眼轴测量方式的选择[J];眼科新进展;2011年08期
9 石一宁;方严;杨乐;石蕊;李静;孙烨;胡笳;陈研明;于燕;;国人61岁以上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及相关生物参数演变趋势[J];临床眼科杂志;2011年03期
10 刘维锋;石安娜;曾瑛;金昱;王莎莎;石浔;;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形态与眼底病变关系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1年09期
11 乔丽萍;孙惠敏;赵少贞;杨柳;袁佳琴;;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基质中“低细胞区”形态学改变[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8期
12 齐冬梅;李灿;;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因素的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1年04期
13 张红;庄曾渊;;基于“病证结合”探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年04期
14 郑红;多吉;;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后早期低视力原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15 金玉奇;裘文亚;姚玉峰;;常规体检人群中浅前房合并中高度轴性近视比例调查及状况[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年04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文韬;吴文灿;薛安全;方海珍;李乐平;;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影响的区域差异性[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石一宁;;高度近视眼早期视野中视盘颞侧暗点的临床意义探讨[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冯旺强;施明光;;高度近视眼MRI球内径线测量分析[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晓瑛;卢奕;周行涛;褚仁远;;高度近视眼的选择:LASEK/Epi—LASIK vs Phakic IOL植入术[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立军;张繁友;靳蕾;;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志良;张皙;王方;罗敏;施沃栋;毕晓萍;;超微结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孔玻璃体视网膜界面[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书;;OCT检测5—40岁高度近视屈光不正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石一宁;刘耀梅;李妮娜;;90°视野在监测高度近视眼周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饶芒前;王晓亚;廖晓芳;;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五届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贾亚丁;栗改云;;高度近视眼中心视力丧失后偏心注视优势位置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国辉;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机理的力学生物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文灿;TGF-β_1介导的MMP-2酶活性调控机制在FDM巩膜重塑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4年
3 睢瑞芳;高度近视眼及相关眼遗传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4 马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黄斑中央凹厚度检测及其临床价值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周激波;同种异体巩膜条带球后植入对豚鼠巩膜和屈光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周佳奇;病理性近视眼候选基因验证与筛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立军;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修铎;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临床效果观察[D];复旦大学;2008年
2 岳凤娟;后巩膜加固术的远期疗效与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讨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余艳曙;高度近视眼屈光因子的观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晓君;后巩膜加固术后巩膜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田海霞;家兔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不同时期成纤维细胞力学特性及CTGF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郑杏杏;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检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游昌涛;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视觉质量改善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刘艾明;高度近视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高付林;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眼底形态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10 王小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高度近视家系MYP2基因定位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警总医院眼科 陶海;高度近视患者不宜剧烈活动[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2 俞颂平;儿童高度近视应及早防治[N];丽水日报;2005年
3 陶海;高度近视患者术后不宜剧烈运动[N];科技日报;2006年
4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张健;近视眼会引起哪些并发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实习记者 万佳欢;儿童近视是否由基因决定[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王天运 赵瑞清 王燕松;近视防治学术也要纠偏[N];健康报;2006年
7 陶海;做了近视手术 不宜剧烈运动[N];健康报;2006年
8 主任医师 唐由之;高度近视眼底易出血[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仇兰;视网膜脱离爱找高度近视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马爱平;他记住了每一位大庆患者的眼睛[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