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生秩序、国家权力与村落转型

刘伟  
【摘要】: 本文以不同类型的村民群体性活动为观察对象,试图通过对该现象内部发生机制及外部制约结构的比较研究,回答当前我国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关系性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与村落相衔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最终得出国家应该帮助村落重建政治共同体的结论。 相对于纯私人性的个体和家庭生活而言,于普通村民来说,他们生活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即是超越于纯私人性范围的有较大多数(乃至全体)村民共同聚集、参与的群体活动,这些活动在本研究中被统称为村民群体性活动。对于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从核心力量上来抽象,在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下,可以以自生秩序主导性强为左端,以国家制度安排色彩强为右端,对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排序和归类。处于任何位置的村民群体性活动都是在自生秩序和国家权力的框架下发生的,区别只在于主导力量是哪一方,以及离这两大力量的距离远近。这是出于政治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村民群体性活动是透视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窗口;另一方面,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政治学考察必须被放置到秩序自生和现代国家治理的视野中进行。 从纵向上讲,本文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村民群体性活动放到历史变迁特别是中国独特的政治变迁逻辑中考察;从横向上讲,本文将村民群体性活动放到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的二维框架下探讨。 从历史和理论的逻辑上看,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国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演变逻辑:传统村落因为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村落在与国家相衔接的同时保持了一定的自主性,村落自生秩序同时发挥着治理村落公共事务的功能;自近代开始的国家政权建设,现代国家的建构性秩序开始嵌入村落,并试图开发村落的现代治理功能,但因为全国性的权力体系未能成功建立,这一进程以国家权力的“内卷化”为主要弊端而告终;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逐步在农村全面打碎并替代传统的文化组织网络,在此情况下,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广度进入村落,自生秩序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难以发挥公共作用;20世纪80年代全面的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改革以来,国家权力从村落形式上撤离,但安排了政治上的村民自治和经济上集体所有/个体经营,村落自生秩序一方面在新的条件下依托传统的根脉得以复兴,另一方面产生于新的利益和制度基础上,体现就是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展开上,但此时的村落自生秩序呈现出多元分化的特征和趋向,自生秩序内部并不是系统而有机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村民群体性活动的问卷调查和活动白描来验证。 本文通过对二十余个村落三百余位村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白描,分析出当前我国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基本状况和内在机制。在统计分析和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而结合现有的理论,主要证明了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当前我国村落中总体上存在各种形式的自生秩序,在非村落公共事务的范围内,自生秩序居于主导地位,这是我国乡村社会常态化和社会回归的结果。这体现在婚丧嫁娶、宗族活动、民间信仰等方面。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一类村民群体性活动在社会转型中所拥有的一定的村落秩序维系功能。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村民群体性活动基本上是不介入的。 村落中存在的自生秩序不仅仅停留于非村落公共事务中,它们还延续到(发生于)村落公共事务中,体现为涉及大部分村民利益的各种自发性的组织活动。在村落公共事务中,村落自身资源贫乏且呈现外流趋势,单纯依靠自生秩序往往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后果,这往往需要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组织方法上的介入。两者不能有效配合时,基于自生秩序的村民群体性活动最终很难走向成功。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工程等经济性主导的群体性活动上。 而在偏靠国家已有制度安排的村落公共事务领域,以村组会议(及相关活动)和上访为主要形式的村民群体性活动中,自生秩序是在既有的制度安排基础上发挥作用并嵌入到村落公共事务中的,客观上更需要乡村政权直至国家的对接和引导,但实践中这一对接和引导并不充分。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涉及村落公共事务的群体性活动,不论是经济性为主导还是以政治性为主导,都体现出以下的结构性特征:围绕分配型利益和发展型利益尤其是分配型利益可以迅速聚集的村民群体性活动,往往因为国家(主要是基层政权)的不能回应和活动本身精英/信任的缺乏(实质上是权威的缺乏)导致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这充分表明,国家仅仅在村落安排一定的现代制度并不能自然带来有效的治理,更为需要的可能是:将这一制度嵌入村落并成为村民生活方式的力量和机制。而在这一方面,乡村精英依然是最为主要的依靠力量。反过来讲,村民依托既有国家制度安排自发结成群体性活动,如果缺乏国家的积极回应,或者无法克服其活动过程中的机制问题,它们很难单靠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村落缺乏有机的政治共同体。 将村落公共事务统称为村落范围内的政治,本文采用“没有产出的政治”描述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村民群体性活动的结构性困境。具体地讲,涉及公共事务的村民群体性活动客观上需要与国家的有效衔接,同时也需要处理自身的精英/信任问题。但从国家的角度看,村民群体性活动之所以难以达成除了市场化和家庭经营带来的个体利益上升所带来的村民纠纷居主导的原因之外,国家已有的基层政治精英对村落的介入方式往往是一个深远的原因。 因此,本研究也就意味着,未来我国村落的治理结构必将是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因为自生秩序的存在并发挥其治理功能,国家秩序不能无视这方面的力量。一方面让自生秩序在其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的空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应调整其介入范围和介入方式,帮助村落重建政治共同体,从而在新的基础上与自生秩序相衔接,共同生成村落中的治理结构。 而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村落的自生力量和国家政权建设情况的不同,同时,各地村落所拥有的资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不同,对全国性村落治理的思考应该保持思维的开放性。本研究通过对二十余个村落的调查研究就已经发现了村落自生秩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推论的是,全国性的村落治理中最应该警惕的就是一元化的思维。但不管具体的路径会有多大区别,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背景下看待村民群体性活动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村落治理,总的方向却是一致的:国家帮助村落重建政治共同体,将村落整合到现代国家中,实现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的多元一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毅平;农村社会发展与村落社会控制[J];发展论坛;1999年10期
2 吴碧英;;村落社会控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0期
3 王秀文,徐晓光;日本村落社会组织及其传统特征——兼谈村落文化传统对现代日本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1991年03期
4 李全生;凤凰落地之后——对农村落榜回乡青年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3年02期
5 潘柳燕;赵铁;梁祝平;;民族地区村落社会生活宗教构成的因素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栗峥;;村落纠纷中的正义呈现[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2期
7 尚会鹏;;孔雀王朝时代的乡村社会[J];南亚研究季刊;1992年01期
8 吴理财;村落社会与选举制度[J];社会;2000年11期
9 王久高,孟毅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栗峥;;面向村落:纠纷解决中的乡土逻辑与法治偏差[J];学术探索;2010年01期
11 朱德新;乡村基层行政人员的实际职能——三四十年代冀东村落社会的透视[J];民国档案;1994年04期
12 尚会鹏;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J];青年研究;1997年09期
13 尚会鹏;;阶级、主导种姓与印度乡村的权力结构[J];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01期
14 周勇;侗寨村落法初探[J];民族研究;1994年06期
15 赵倩倩;陈沛照;;从礼治到法治:一个苗族村落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甘满堂;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17 刘朝晖;;改革年代侨乡社区的宗族组织与政治过程[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18 尚会鹏;中原地区青年同辈群体“把子”研究──以西村为例[J];青年研究;1998年02期
19 吴碧英;;传统福州山区村落尊老文化述论——兼析尊老文化嬗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J];福州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20 王建新;;阿科瑶寨的家族、宗教与寨老:权威的传统建构[J];思想战线;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4 上野和男;陈秋帆;;都市民俗学[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5 陈玉平;;布依族文化的属性及发展境遇[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张密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乡村民俗事象中的仪式与象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定东;;非农化的乡镇治理及其控制因素——基于杭州市的12个村落调查[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石田正昭;高纹;陈彰德;;日本农协的发展[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2005年年会暨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孙芳;;村落仪式中的求吉——以济南市历城区黄巢村为例[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王红艳;“拉不断的信奉”[D];武汉大学;2013年
3 夏淑娟;明清徽州村落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翠霞;神坛女人:大理白族村落“莲池会”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王德福;做人之道:熟人社会中的自我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李沛;祠堂、祠堂戏剧与社会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黄锐;国家、户族与农民:1952-1966年关中地区的村落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徐晶;村落不再,暮年何在[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太友;村落社会中的混混势力与社会秩序[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2 靳凤仙;山西岚县岚城供会信仰、仪式与村落社会秩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冯燕;村落的技术[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刘散如拉;转型时期蒙古族村落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亚宁;村落的社会分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李振;济南市郊村落畔泉空间形态探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7 郎大志;浙江乌石村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郑鑫;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9 宋霄雯;江南村落景观文化营造[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吴锋;新农村建设要保护古村镇[N];广东建设报;2007年
3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韩震 王晶 曲瑞华;课程改革的社会生活根据[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耿波;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魅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李松;重新认识游客与村民的关系[N];贵州日报;2006年
7 吴育瑞;锦屏林契研究推出成果[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8 柯小飞;日本农村的现代化[N];农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李晓芳;我省三项目上榜实现零突破[N];山西日报;2011年
10 刘亚红;营造公民文化构建的弹性空间[N];社会科学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