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铜绿的健康效应研究

胡芳  
【摘要】: 随着铜材料在自来水系统、热水管道系统和饮水机等生活饮用水环境中的应用日益扩大,铜的腐蚀产物—铜绿的健康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铜在安装和使用过程受到接触环境如大气、水质、水流、温度等条件或焊接的影响,会发生腐蚀,产生一种新的物质—铜绿,因此,人们经口或经水暴露铜绿的机会可能增大。人体和动物研究表明,消化道是各种铜化合物暴露敏感的效应靶器官,但是现有的铜绿毒性资料仅为单一的铜化合物经口灌胃或经饲料暴露的动物资料,尚缺乏对自然铜绿健康效应的研究,因此铜绿作为复合物一次暴露和长期接触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本课题通过模拟紫铜在自然环境下的腐蚀,制备铜绿,应用X射线衍射仪对铜绿的成分进行观察分析;并用整体动物实验对铜绿的急性、亚慢性和致突变性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制备铜绿并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本研究利用高温、高湿和氯离子等环境条件,加速铜板的腐蚀,模拟制备大量性质、成分稳定的铜绿,制成的铜绿为蓝绿色粉末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硫酸铜和碱式碳酸铜,其构成比分别为49.4%、32.6%、18.5%。 第二部分以SD(Sprague Dawley)大鼠和ICR小鼠为试验对象,24小时内经口灌胃染毒,观察铜绿对大鼠、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成年SD大鼠和ICR小鼠各90只,随机分为9组。根据预实验的结果,本次实验设8个铜绿染毒剂量组和1个溶剂对照组,铜绿对大鼠的染毒剂量分别为217.3、325.9、488.9、625.0、733.3、1100.0、1250.0和1775.0mg/kg b.w.,对小鼠的染毒剂量分别为533、600、800、1200、1800、2700、4050和5000mg/kg b.W.;溶剂对照组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24小时内经口灌胃染毒3次,染毒后观察14天内动物的活动力,饮食和饮水情况,行为异常、粪便、尿液及其他异常反应,以及动物的恢复情况,记录14天内动物的死亡数,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铜绿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显示:铜绿对大鼠和小鼠的急性经口LD_(50)(95%CI)分别为732.8mg/kg(870.96~615.18 mg/kg)和1349.9mg/kg(1698.24~1071.52mg/kg),为低毒;病理检查发现,铜绿可导致动物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提示大鼠和小鼠的铜绿中毒靶器官是肝脏。 第三部分采用SD大鼠为试验对象,观察亚慢性经口暴露铜绿以及经水暴露铜绿浸泡液对大鼠的健康影响。铜绿和铜绿浸泡液染毒组各80只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铜绿灌胃染毒组分为低、中、高剂量组,染毒剂量分别为7.3、24.4和73.2mg/kg b.w.,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经水暴露铜绿浸泡液的浓度分别为500、1000和2000 mg/L,对照组饮用去离子水,均连续染毒13周。结果显示,各铜绿和铜绿浸泡液染毒组大鼠的行为活动、摄食和饮水、粪便和尿液均无异常变化,动物体重正常增加。其中,在灌胃染毒组,低剂量组雄性大鼠体重显著增加;各剂量组大鼠肝、脾、心、脑和肾的脏体比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雄性大鼠胃体比显著增加;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胃体比显著增加。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他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病理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部分大鼠胃组织出现上皮角化、增生、较对照组有所增厚,而中、高剂量组仅有大鼠肝脏出现组织细胞团和肝细胞肿胀、空泡变、点状坏死,其它脏器组织病理学未发现异常改变。此外,除高剂量组心脏外,各剂量组大鼠肝脏、心和脑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在一定的暴露剂量下,铜绿可促进动物生长,明显提高大鼠肝、心和脑的抗氧化酶的活性,但是过量的铜绿会对胃组织产生一定的氧化损伤。在铜绿浸泡液染毒组,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和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此外,铜绿灌胃染毒组中,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铜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和肌肉铜浓度较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铜绿浸泡液染毒组,各剂量组大鼠肝脏、血清、肾和肌肉铜浓度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铜绿超过一定剂量可能会导致铜在肝脏内的蓄积,但大鼠肝脏中铜水平均在肝脏的结合能力范围内;同时肝脏组织中铜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鼠铜绿暴露水平,而在此暴露场景下,血清和肾铜浓度并不是一个敏感的铜绿暴露标志物。 第四部分用铜绿连续染毒ICR小鼠,于第二次染毒6小时后取小鼠胸骨骨髓,检测微核率。微核实验主要用于检测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具有灵敏度高,观察技术简易省时等优点,是观察染色体畸变的首选的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小鼠的微核率显著降低:各染毒组小鼠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此剂量下,铜绿未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俊鹏;王平;王晓炜;刘远平;冼静雯;秦美蓉;;飞龙掌血及毛两面针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5期
2 李治建;阿布都吉力力;闫明;斯拉甫·艾白;刘发;;曼陀罗子提取物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年05期
3 李光来;管小江;侯新华;苏振磊;田春霞;于拔萃;郑秋生;;新疆乌头草的急性毒性观察和心脏毒性的测定[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7期
4 李伟荣;刘睿;黄天来;许庆文;宓穗卿;王宁生;;天然冰片小鼠急性毒性的时间毒理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8期
5 田辉;田洁;王玉娥;付少华;杨文祥;孙凡中;樊柏林;卢笑丛;;人参皂甙与淫羊藿苷复方制剂安全性及抗氧化功能实验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6 田薇;陈艳;李玉革;陈磊;;染发剂海娜粉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7 向忠;李红;潘一峰;;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16期
8 何晓山;李润梅;山培理;刘红梅;周正荣;;天麻成分B小鼠灌胃给药的急性毒性与催眠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年09期
9 王俊;徐红花;高丽;张晓楠;;滇独蒜兰提取物的药效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8期
10 苗加伟;刘晓丽;梁世霞;颜俊文;吴芹;刘杰;孙安盛;;牛黄解毒片、雄黄与其他砷化物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11 徐蓓蕾;张贵君;文春先;崔向微;王晶娟;;葛芩粉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11年04期
12 房伟伟;陈钧;韩邦兴;李晨光;杨学娟;张春晓;姚虎;;垂序商陆叶灭螺活性及其毒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年04期
13 孟革;孙晓红;黄春倩;张宪成;赵建;丁日高;;全氟异丁烯Wistar大鼠动态吸入急性毒性观察[J];中国职业医学;2011年04期
14 李素君;孙蓉;;不同精制工艺对柴胡皂苷类物质含量及急性毒性影响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年09期
15 林忠婷;李建军;陈琳;黄韧;;非离子氨和亚硝酸氮对虾虎鱼仔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16 叶绿萍;黄志俭;刘小意;陆海鹏;;赶山鞭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毒性及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17期
17 宋素英;刘玉玲;王迎寒;陈光辉;张树峰;;参芪止血胶囊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年06期
18 高文慧;范彩霞;陈志良;;肿瘤靶向超顺磁氧化铁纳米粒的小鼠急性毒性与抗吞噬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1年25期
19 储美娜;朱毅;董志;赵映淑;杨嘉;;海南地不容总碱的镇痛抗炎作用及毒性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6期
20 戈扬;刘永霞;薄存香;陶玉珍;张振玲;谢琳;;砜嘧磺隆原药的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艳艳;李宝才;李鹏;李月梅;崔佳丽;何静;戴伟锋;梅展青;;黄腐酸及黄腐酸钠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立;白乃彬;;酰胺系列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对鼠急性毒性关系研究[A];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周秀艳;孙洪雨;韩桂春;;辽宁典型工业废水生物毒性综合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连勇;徐培渝;;P(CE-MAA-MEG)水凝胶急性系统毒性试验[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红颖;宋述辉;余明泽;周静;;兰香茶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研究[A];四川省营养学会96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曲波;李雪飞;王帆;李庆辉;;硫酸铟急性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A];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杨体模;荣祖元;;国产辛伐他汀急性毒性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理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8 李晓晶;廖沛球;张晓宇;魏来;吴亦洁;裴奉奎;;代谢组学方法对氯化钆急性毒性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世宇;刘长安;王化登;关道明;;便携式细菌发光CCD成像分析系统的研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10 顾利强;辛艳飞;陈云祥;张升;由振强;张立将;张马娟;谢方;宣尧仙;;大鼠体内三聚氰胺肾脏毒性病理学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家会;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鲃的精子运动及其在污染物急性毒性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聂实践;错位双链寡核苷酸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3 赵铁梅;N-乙酰半胱氨酸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及与环丙沙星的协同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4 胡会青;盐酸双苯氟嗪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章亚男;乙型肝炎核酸疫苗的安全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魏元青;松口蘑发酵菌丝体糖蛋白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8 刘东;根霉纤溶酶发酵过程优化及其溶栓作用的试验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9 丁洪;新型温敏PEPN生物材料及其纳米给药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黄慧学;白花丹素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萍;氟吗啉对非洲爪蟾(Xenopus.laevis)发育毒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艳;参茸龟芪口服液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D];吉林大学;2005年
3 董晶莹;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急性毒性[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4 师大亮;“冷泡茶”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任天舒;黄酮化合物DH01调脂抗氧化作用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陈晓雯;微囊藻杀藻剂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及毒性效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晓晶;壬基酚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和雌激素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杜挺;7种杀虫剂及其混用对稻田水生动物和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胡芳;铜绿的健康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征;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体外高通量筛选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谢珂;艺术品市场逆行神话的终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李刚;吃火锅要当心[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王义才;旅游:一张城市“金名片”[N];黄石日报;2007年
4 ;医院获得性肺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5 荆晶;消毒不当滋生“超级细菌”[N];经济参考报;2010年
6 庚晋;子荫;最理想的五金件[N];中国建材报;2002年
7 吴振翔;骨折伤,郎中用铜末 痧症急,刮法取缗钱[N];大众卫生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戴善奎;浪里白条“一品”文章[N];四川日报;2006年
9 李祥农;治牙痛验方[N];家庭医生报;2008年
10 张金泽;水苏糖毒理学安全性研究[N];中国食品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