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

邬民乐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根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1.1%,届时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未富”中国固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然而,人口的“先老”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并将继续显现出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实现人口老龄化特征由“未富先老”向“又富又老”的转变,是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本文将通过叠代模型,说明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产生机制,以及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过渡的必然性。随着人口总抚养比的上升,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没有人口红利的老龄化”(或者是“人口负债的老龄化”)。而在人口负债阶段,为确保经济持续性发展,迫切要求劳动生产率不断的提高。养老保险制度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的现收现付养老金财务平衡模型,也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对提高老年人养老金水平的重要意义。 本文对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分析表明,尽管劳动生产效率改进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其长期增长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1)从结构分析来看,首先,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推动,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其次,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城市化发展不足,使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转移效应并不明显。2)从要素分析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由物质资本推动。但是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物质资本。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在于能够使相对较少的劳动人口创造出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社会财富。因此,只有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劳动生产率长期增长,才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准备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可以为中国社会所承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黄伊星;;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综述[J];商;2014年20期
2 申玲;;新形势下我国“人口红利”面临的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34期
3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4 ;NO.61—66 争议观点[J];人民论坛;2020年01期
5 张栋栋;;我国的人口红利分析[J];商;2013年23期
6 黄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7 陈志科;邓文志;;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南省面板数据的分析[J];特区经济;2011年12期
8 王丰;;人口红利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J];人口研究;2007年06期
9 鲁华清;;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方向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2年08期
10 聂佩进;左洁;;湖北省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1 鲁华清;;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方向发展研究[J];思想战线;2011年S2期
12 刘莹;李桃;;人口转型与老龄化:黑龙江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年12期
13 蔡昉;;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J];经济学动态;2011年06期
14 刘厚莲;;人口红利的本质、衡量与中国考察[J];人口与社会;2015年01期
15 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年02期
16 汪小布;甘聪葵;甘永春;;江西兑现“人口红利”效应政策浅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7 刘妙慧;;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7年23期
18 胡丽娜;薛阳;;内蒙古人口抚养比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前沿;2016年02期
19 马文静;;对人口红利认识的误区及实证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3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隋澈;;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C];2015年
5 王树新;;北京市积极健康的老龄化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立[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7 杨艳琳;曹成;;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6):——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国经济[C];2016年
8 王红艳;;银川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与研究[A];2014年宁夏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9 张耀武;;宁夏未来人口老龄化(2014~2030年)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影响[A];2014年宁夏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刘亚娜;;世界城市建设与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1 孙亚南;;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转变研究[A];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后小康社会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0年
12 杨忠福;张志坚;;面向21世纪营造一个健康的老龄社会——闽东人口老龄化及对策[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13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4 夏海勇;;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趋势与对策研究[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15 张仪卿;;中国积极老龄化面面观[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16 杜鹏;;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7 王笑;佟昕;陈卓;;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A];“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7年
18 刘军;徐万标;;生产力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研究——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专辑[C];2013年
19 周维新;;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 重视老年才艺文化建设[A];陕西省老年文化与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0 胡伟略;;关于金融危机与人口老龄化问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邬民乐;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宋琪;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赵立华;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史佳颖;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机遇[D];南开大学;2013年
5 刘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陈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7 乌仁格日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8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冯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20年
10 廖宇航;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0年
11 王浩名;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调整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2 王艳;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的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3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14 王绪金;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15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16 陈对;人口红利、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D];四川大学;2021年
17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8 刘平;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9 赵雨;“人口红利”的反思与再定义[D];武汉大学;2017年
20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景琳;区域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范悍彪;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3 陈波;我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郑旭东;河南省人口红利效应的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程长胜;消费抚养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王叶涛;新型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陈俊杰;中国人口红利的时空变化及区域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8 刘祎;居民消费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李曌白;劳动力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理论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10 王克亮;中国人口红利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11 毛运云;从人口抚养比到消费抚养比的探索[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12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3 袁凯;我国人口抚养比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14 杨磊;河北省“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5 苏畅;人口红利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16 龚道全;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17 李玉;甘肃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8 顾雯瑞;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9 康春晶;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浙江财经大学;2017年
20 廖颖波;人口老龄化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倪晓春;人口抚养比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6.57个百分点[N];池州日报;2019年
2 通讯员 施春雷 记者 马道军;南京“总抚养比”达到40.08%[N];南京日报;2018年
3 记者 王蕾;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N];山西经济日报;2016年
4 山东省统计局 张强 高韵 雷刚;“未富先老”:摆在发展道路上的难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向秀芳;我省仍处人口红利期[N];湖北日报;2013年
6 记者 艾经纬;中国人口大转折[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7 记者 王羚;人口负债预警[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8 记者 冷雪;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N];山西日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祖明远;“人口红利”将尽,四川怎样应对?[N];四川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张瑶瑶;我国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对象大约有9000万人[N];中国财经报;2016年
11 山西省统计局 成利宝;抓住人口红利战略机遇期 实现山西在中部迅速崛起[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12 ;“未富先老”[N];人民日报;2004年
13 本报记者 桂晨;人口红利“拐点”,是机遇还是挑战?[N];桂林日报;2013年
14 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赵宏;湖南65岁及以上人口773.96万[N];湖南日报;2016年
15 记者 方素菊;从“乡村时代”步入“城市时代”[N];河北日报;2018年
16 记者 张牡霞 秦菲菲;人口红利或于2013年消失[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7 记者 艾经纬;老龄化并不可怕,关键是打破“减速的魔咒”[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18 记者 王璐;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将产生新的人口红利[N];金融时报;2014年
19 记者 叶卡斯;广州27年后进“人口负债期”花钱的人远远多过赚钱的人[N];广州日报;2007年
20 ;人口红利减弱 “二孩”效应可期[N];中国信息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