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摘要】:
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从总体上体现文化的一门综合艺术,可以说,它是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电影进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多年中,电影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在飞速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对“第五代”电影体现现实的认识及对商业性的批判的同时,新兴起的“第六代”的年轻导演们使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他们用电影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用现实的手法表现出对边缘人的关心及同情。
“第六代”导演指的是60年代出生,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间大学毕业并开始从事电影活动的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他们在摆脱政治理念的社会潮流中,对于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不安定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代表性人物有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路学长、王超、王全安等。在叙述“第六代”导演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他们出现的九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当时,全球化的巨大潮流正在逐步影响着中国,使中国在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经受了极大的考验,也产生了许多变化。这样的变化对电影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电影在形象语言、叙事风格基本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六代”导演想表达亲身体验过的事情或是自己亲眼看见过的事实,所以他们的电影内容很真实很坦白,在他们的电影里体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中国当代社会。“第六代”导演从中国现在城市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中找出发生的纠结,从而进行批判。因为飞速发展的商业化和世界化产生了新的价值,他们在电影中通过描写传统价值和伦理之间的纠结体现出中国风貌。虽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叙事策略上跟观众心理期望值要求的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他们追求讲事实的风格,也注重生活化的元素,所以作品具备了真实和自然的两大特征。
在“第五代”电影更正式地把中国介绍给国际社会的同时,“第六代”电影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真正存在的中国的姿态,并让人们真切地省察中国当前的现存问题。从这个因素上来说,研究中国“第六代”电影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较客观与合理的方法。本文着重于对“第六代”导演出现的背景、特征及其电影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还包括对具有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的分析,并展望“第六代”导演发展的新前景。
首先,绪论部分从电影的题材、主题和叙事策略三个方面介绍了“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研究现状,另外也加入了韩国在研究“第六代”导演电影方面的情况。
第一章,“第六代”导演的形成和风格。本章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形成原因和他们的独特个性风格。第一节分析中国电影导演的划分。简单说明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和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的特点。第二节论述了“第六代”导演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注重分析了90年代复杂的社会语境下,“第六代”导演的个人成长背景、他们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电影创作方法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第三节是“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差别与比较。介绍了“第六代”导演在抵抗“第五代”的冲击与不断突围中形成的特点,并比较与“第五代”的主要差异。
第二章,“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电影美学特征。第一节是对生命体验的还原。分析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觉或体验的观点上“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特征。第二节是强烈的影像美学意识。论述“第六代”导演的影像美学意识并分析其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的。第三节是边缘化的视角。论述了“第六代”导演在影片里如何用“纪录的方式”呈现现实世界,在影片中又是如何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第四节是碎片写作的叙事方式。“第六代”导演的影片整体叙事感不强,没有所谓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情节结构和冲突运动。
第三章,“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分析。第一节是后现代性文化的解读与阐释——娄烨的作品。分析了表现后现代性文化特征的作品《苏州河》,及娄烨导演其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第二节是反映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王小帅的作品。本节主要分析了王小帅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现状,关注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的代表作品,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左右》,并且介绍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历程和其他主要作品。第三节是从地下到地上——贾樟柯的作品。论述了“第六代”的代表导演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并详细介绍了贾樟柯影片的独特风格和其他的代表作品。第四节是“第六代”其他重要导演及作品。主要包括张元、胡雪杨、王全安、路学长、张场等具有代表性的“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分析。
第四章,“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走向。本章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变化——从90年代到至今,还有目前“第六代”导演的困境和突围。第一节是“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创作变化——从90年代初到至今。注重分析“第六代”导演作品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创作变化。第二节是“第六代”导演的困境和突围。主要分析“第六代”导演目前所处的困境和自身的不足,以及他们怎样走出目前的困境。
谈论“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毕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话题,还远远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第六代”无疑会成为中国电影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而他们的电影作为一个现在时态的艺术现象,提供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认识价值,无论对待生活,对待电影,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只属于这一代的东西。
“第六代”至今还没有出现能够战胜上一代的作品,成功的一代一定是对上一代思想艺术的反叛,而且是成功的反叛,否则不过是年龄上的变化。对未来电影的期待和电影本身的巨大的可能性,都使我们有理由对“第六代”电影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电影应该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取决于艺术家精微的感受力。现在我们的电影碰到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看了无数电影反刍后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直面人生的态度,他们的影片中缺的不是漂亮的光线,而是灵魂的东西。很常规的、很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希望、他们在寻找什么?关注这一点,也是关注中国的未来,这种关注是很有意义的。本论文是关于“第六代”导演及其电影创作的研究,是关于“第六代”导演登场的背景及与“第五代”导演的差异的研究,是关于“第六代”电影的美学特征的研究,通过对代表性导演的代表作品的分析,阐明了“第六代”电影想要表达的中国的现实,又陈述了关于“第六代”导演现实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